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大家说吧

文章导航

  但愿第一书记都成治村高徒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国荣

  集中的拜师会只是一个形式,关键是要把师傅传授的招数灵活运用。最怕是,拜师时一时激动,拜师后一动不动,或者只是把师傅的宝典拿出来秀一秀,那样的话,即使你把散沙堆成了美丽沙雕,也是中看不中用。

  拜师学艺,在过去的各行各业是很普遍的现象,有的师傅一下子要带一群徒弟,等到“徒子徒孙”出师,个个都成为某个行业或某个岗位的一把好手。如今村第一书记也认真拜师当徒弟,虚心学习治村招数,这是农村基层建设的一大创举。

  据本报9月12日1版报道,为帮助第一书记解决治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学习治村经验,增强第一书记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动力,我市专门组织开展了第一书记拜师会暨治村导师、第一书记共话“治村经”活动。活动中,32名第一书记每人拜一名“治村导师”为师。作为“见面礼”,“治村导师”则送给徒弟一份“治村宝典”。这个宝典就是治村的“拳头”,即治村高招。

  西溪镇楼山坑村第一书记施展格外幸运,“治村导师”石江村党支部书记吕永跃送给他的治村宝典是“滴水公益银行”筹办策略和1000元现金,可见师傅对徒儿的一片真情。这可是个大“锦囊”,为“村集体不团结”而无从施展手脚的施展,正好利用这个被石江村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群众凝聚力的公益活动,解决眼下的难题,让“爱心存折”上储蓄更多“道德资产”,从而转换更多“爱心积分”,凝聚人心。这一公益活动,就好比水泥和水,掺入大量散沙碎石中强力搅拌,成为建房筑路必不可少的混凝土。

  下派第一书记,目的是为了解决所在村自身难以解决的一些突出问题和顽症积弊。记得2010年在村级组织换届试点中,我市就探索选派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市管后备干部和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到班子不和、矛盾较多的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帮助开展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并收到良好效果。这次下派的第一书记,面临的是村班子不团结、干群关系紧张、村务管理不民主、发展思路不明确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因此,第一书记的工作,千头万绪、事无巨细,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要挑起这副强基固本的担子,为“两大生态”建设和“两美”永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没有几招硬功夫,再有能耐的“外来和尚”,恐怕也难念好这本“经”。

  现在师傅有的放矢地教了你高招,就看你怎么“接招”了。集中的拜师会只是一个形式,关键是要把师傅传授的招数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比如有了这“滴水”,怎么想办法让它汇成“涌泉”;有了这千元启动资金,怎么让它汇流成河?一个村有一个村的特点,既要会照样画葫,更要会开拓创新。如此,不想“一招鲜,吃遍天”,也可以“一步先,步步先”,带领干部群众治出一个气正风清的好村。最怕是,拜师时一时激动,拜师后一动不动,或者只是把师傅的宝典拿出来秀一秀,那样的话,即使你把散沙堆成了美丽沙雕,也是中看不中用。

  拜师会也是治村动员会,相信32名喜获“治村宝典”的第一书记,个个都能成为名师的高徒,在各自的治村岗位上抓经济、讲团结、做实事、倡廉洁,放开手脚,施展抱负,尽快改变软弱落后村的面貌,不辜负师傅们的殷切期望。拜了“导师”,也要拜“民师”,要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农家田间,多调查研究当地的难点热点问题,更多倾听村民们对治村、兴村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对治村,他们最有发言权。把自己当成了村民一员,真正融入村民群体中,多为民生疾苦着想,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官”,更不能第一考虑自己的升迁等利益,这第一书记的“拜师”就拜到家了。


永康日报 大家说吧 00003 2015-10-08 永康日报2015-10-0800006;永康日报2015-10-0800007;永康日报2015-10-0800010;永康日报2015-10-0800008;永康日报2015-10-0800012 2 2015年10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