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祠堂戏台 演绎当年梨园繁华
□程同文
戏台是戏曲演出的专门场地,它的出现与变化反映了特色传统文化以及地方戏曲艺术的兴起和演变。
近几年来,笔者在农村采风,看见了各种各样的戏台。除了一些建在宗祠中的戏台,建在村中的晒场的戏台,称之为雨台;在空地上应时应需临时建的戏台,一般称之为草台;在一些较大的寺庙中亦建有戏台,这戏台就称之为庙台;还有一些精心修建的戏台称为万年台。正因为有这么多种多样的戏台,民间戏班穿梭于阡陌市井,以及庙会、集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声腔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了中国的古老文明。
我市地处江南,经济繁荣,风情浓郁。许多农村都是由某个宗族聚居繁衍,因此大都有宗祠,一些宗祠又建有戏台。
随着岁月的流逝,众多极具文物价值的祠堂、戏台、古宅由于年久失修,或因种种人为原因,而消逝在人们的视线中,着实可惜。去年5月,笔者曾去象珠镇山西村采风,村民带我们到村里看一个已用于办厂多年的祠堂,祠堂里有一个原本十分精致的古戏台,如今已千疮百孔。该村正打算重修这个祠堂,希望我们再次到该村时,能拍到焕然一新的祠堂戏台。在这里,笔者将几处印象较为深刻的宗祠戏台向读者作介绍。
古山镇坑口村成三常公祠戏台
成三常公祠又名“城祠”“叔贤公祠”, 建于明万历壬辰(1592年),清乾隆戊申年(1788)重修。祠堂依溪而建,布局气势恢宏,厢院相贯,风格朴实洗练、古朴淡雅。祠堂占地面积602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中轴线上建有前、中、后三进,第一进天井两侧有厢房,第二进面阔五间,通面宽19.8米,通进深7.47米。硬山顶,明、次间梁架为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梢间山面为穿抬混合结构。梁下雀替雕刻花鸟。前天井建有戏台,宽3.75米,深4.25米,重檐攒尖顶。柱方形,牛腿、雀替雕刻人物、狮子、鹿、花卉等图案。
坑口村离笔者老家只有5公里路,这里有一个“金川集市”, 笔者年少随家父赶集时,曾到城祠看过几次戏,至今记忆犹新。
古山镇金江龙村
梁十公祠戏台
该公祠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占地970平方米,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三进二天井,两侧厢房,硬山二坡顶。大门后的宗祠戏台,建于清乾隆年间,长8米、宽6米,占地面积48平方米。重檐入角,角柱呈方形,马腿高浮雕,以历史人物故事为主题,台顶天花板彩绘。
我对于这个祠堂戏台印象十分深刻。早在1986年我就为《永康县志》专门拍摄过这个建筑精致的古戏台。金江龙村是我大姨家,儿时我常常到大姨娘家作客,曾多次到那里看戏,其热闹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这个宗祠戏台于2004年重修,焕然一新。
芝英镇下柏石村陈大宗祠戏台
该祠堂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建造,面长20.29米,纵深49.88米,占地面积1012平方米,坐北朝南,硬山顶,平面呈纵长方形。中轴线上三厅,前、中、后厅逐级抬高。一进厅前是围墙照壁,开侧门,一、二进间有戏台、二厢、二亭、三天井,二、三进间有二厢、二水池、一茶亭。一、二、三进均为五开间。中厅明、次间五架梁带前后双步用四柱,前廊装饰船篷轩,后檐柱间设一抹头隔扇。梁架彩绘,檀、枋、雀替等刻高浅浮雕。
陈大宗祠的戏台用的是石柱,结构同金江龙村梁十公祠、坑口村三常公祠的戏台大同小异,都属于精致的一类。自古以来,宗祠戏台演尽了人间的沧桑,其热闹景象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