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提速“美丽经济”的多重效应
农房改造,就是赋予这些老屋更多的活力,让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挺立更久,让更多远游的游子多一份牵挂,让他们不管行走多远,心里都想着要为家乡做点事。
“二手房”安置、“立改套”、建造老年公寓、整村改造、农民入股经营、村集体公司化运作、“危旧房翻新”, 我市探索7种模式提速“美丽经济”,6年29585户农家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详见本报8月31日1版相关报道)。
这是一份了不起的、体现绿色GDP的成绩报告单。这7种模式,实际上回答了一个主题: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是个大命题,但它同时又非常具体实在。比如说,永康的农房改造。别以为这仅是一个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小动作”,它包含着为政者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思路。首先它是一个重大的“民生工程”。通过对旧房的改造,让村民群众不但居者有其屋,而且通过改造,提高安全性和舒适度,让村民群众住得放心、住得开心,提高村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这就是很好的民生。除此,发展也是民生,经过改造的农房,变得漂亮了,成了风景,成了极好的旅游资源,把城里人吸引到农村来,呼吸这里清新的空气,品尝绿色有机食品,在他们为自然之美陶醉、满足之时,当地村民的腰包也会变得厚实起来。“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改造农房,是为发展农村经济找到了一个赢利点。改造农房,为乡村游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
改造农房,是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一些地方看来,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搞大拆大建,村里盖大厦、建广场、铺草坪……结果就是要把农村变成城市。这当然是一个必须要摒弃的错误方向。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容忍卫生上的“脏乱差”及布局上的低小散,如何加以解决,这就是一个科学发展的问题,这就是一个执政智慧的问题。改造农房,就是一记“化腐朽为神奇”的高招。经过改造,一些灰扑扑的旧房变成抢眼的白墙、黑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有的偏居村角的老屋,成了令人怀旧的民国初期的曲径通幽的四合小院,这就是景致,是对客观和自然的尊重。大拆大建,当然会创造一个“新天地”,但它更多背离了科学发展的要旨,是建立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基础上的。改造农房,用的是巧劲,干的是细活,守的是底线,这条底线就是恪守“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思路。
农村旧房,它是历史的记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附着人的情感,年代越久,经历的风雨越多,人们对它寄托的情感越浓。记得住的乡愁是什么?村头的一棵老樟树、村中的一口古井,还有你家我家他家的一幢幢老屋。农房改造,就是赋予这些老屋更多的活力,让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挺立更久,让更多远游的游子多一份牵挂,让他们不管行走多远,心里都想着要为家乡做点事。
我市提速“美丽经济”,是美不胜收:执政者的情怀之美、生态文明的发展之美、历史文化的传承之美。
□本报特约评论员
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