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康学人谱写抗战之歌
骆振韶英勇杀敌
骆振韶(1906年—1994年),古山镇寮前人,永康中学1924届学生,黄埔六期毕业。骆振韶从1936年春在内蒙古百灵庙抗击伪军开始,参加过1937年的长城南口之战、安阳保卫战、晋南战役,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武汉大会战,1940年的枣宜战役、中原会战,到1945年的梧州战役等,他英勇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1992年,在永康中学 80 周年校庆时,骆振韶写下《南口之役——记参加抗日战争的第一仗》一文,描述了1937年8月他(时任国民党第十三军第四师步兵第一团少校营长)英勇抗战的场景:
敌寇平绥路之指挥官为板垣征四郎。其作战部队,八月初到达战场者,约三万多人,炮四十门。八月半续增加约万余人,八月廿日再续增二万五千人,炮二百余门。总兵力两个半师团,共七万余人,炮二百门以上,还有战车队及航空队。
我军第一线兵力,有第十三军第八十九师(师长王仲廉)、第四师(师长王万岭)、第九十四师(师长朱怀冰)、独七旅(傅作义部)等,陆续到达南口、沙城、永宁城、怀来等地。我方指挥官为汤恩伯将军。
我军抢占阵地,与敌展开激烈之阻击战。敌突破与迂回兼施,压力有增无减。我军浴血奋战,反复杀冲,寸土必争,战况甚为壮烈。
……
八月七日,黄老院阵地告急,由第四师所属石觉旅长率两个营从八五0高地出击,收复长城及若干碉楼,闭塞该处缺口。旋敌关东军第十一混成旅团全力向我攻击,前所未见之激烈缠斗于焉展开。时我为步兵第一营营长,指挥五个连作战,到达八五零高地后,看看长城边缘,均为岩石地,无法构筑工事,唯一办法是抢占长城碉楼。此时敌人已占领几个碉楼,我军只有采取攻击,攻占长城碉楼。乃作纵深部署,以第一、三两连为攻击连,重机枪迫击炮占领要点,掩护一、三连前进,命第一连连长蒋向义向黄老院南端碉楼攻击。敌之机枪火力十分猛烈,双方伤亡均极惨重。连长蒋向义和王、李两排长阵亡,张排长率士兵冲锋,至碉楼投掷手榴弹,炸死碉楼内敌人,收复第一个碉楼,第三连连长王秉志率部攻击第二个碉楼,全营官兵皆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第二碉楼得而复失者三次之多,敌人有炮兵火力支援,比我有利。第一天战斗结束,我已伤亡过半了,第三连连长王秉志、第四连连长王弼及排长四员已告阵亡。第二天敌人增援部队到达,再度向我猛烈攻击。我虽占领了六个碉楼,敌人炮火强大,终被攻占三个碉楼。中午之后,我亦负伤,但仍指挥作战。石觉旅长命我退下,至后方医院疗伤。第八天由七十二师派一个团接防,后来方知道九个连只剩下140人,官长伤亡者竟达三十七员。
记得当时所有官兵,临阵之勇敢,士气之高昂,已达极点,视死如归,前仆后继,壮烈牺牲之精神,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真正是一寸河山一滴血!愿忠魂与长城同在。
胡候锡送子抗战
胡候锡(1880年—1960年)石柱镇江瑶村人,永康中学首任校长,著名教育家。1937年,抗战爆发,胡候锡临危受命,再次出任永中校长。1938年7月,永中迁到李店,他在溪摊大操场以“永中同学肩担的任务”为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
“本来,像诸位这样年轻的孩子,应多做些梦,多享点福,但时代给于你们的任务,要在未成熟时就工作,要你忘记自己的青春,为国家民族服役。
现在,在每个中国青年的身上,都放着一个繁重的光荣的任务——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正待我们青年去肩当,去完成。
要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须要我们青年自身力量的团结,自我教育的加强,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程度的提高。应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了解,不断地工作。青年的责任就在学习。青年没有足够的知识,但是知识是可以求得。今天没有,明天就会有的。问题只是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学习。学习,克服了一切的困难!
学什么?学习抗战的理论与技能。我们应做到‘即学即有用于抗战’。
青年应从参加社会活动和抗战工作中去学习,从群众中,从工作中去学得经验与教训。一个青年朋友,要成为自觉的革命者,要成为这个伟大事业的肩担者,仅做好学校的功课,仅懂得教科书的课文,是甚不够的。他应该了解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更应该了解目前抗战各阶段的形势,及一切正确的理论。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抗战的理论,是抗战的指南针。
努力学习,艰苦工作。——这是青年人的口诀。
读书不忘救国。意思即是说,读书之外,还要做救国工作。并不是说,读书即是救国,读书人就可不参加一点抗战工作。
救国不忘读书。意思即是说,为要救国工作做得好,更要书读得多。否则,由于知识与技能的缺乏,将会感到工作力量的不能充分发挥。读书为救国,救国更要读书。一方,我们要在读书中,去做各种救亡工作;同时,在做各种救亡工作中,去读更多的书。——这叫做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与工作,不能分开,应统一起来。
在抗战中,每个人都要做比平时多几倍的努力。尤其是青年学生!”
1942年5月,日寇侵犯永康,县城沦陷。胡候锡率永中师生从李店迁往后吴,生活极为艰难,但全校师生坚持教学,不惰不懈。他要求教师结合时局,对学生进行抗日爱国教育。每逢抗日前线传来捷报,他都要开会祝捷,以唤起学生爱国热情,还在全校举行《在敌寇的铁蹄下》的作文比赛。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胡候锡不仅组织学生上街宣传抗日,还把儿子胡健(又名胡再棠)送去参军,奔赴抗日战场。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胡健英勇牺牲。
吕金录以身殉职
吕金录(1898年—1942年),子鉴平,笔名见平。城区河头人,肄业于“官小学”(县立高等小学校,大司巷小学前身)。1914年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英语系。毕业后担任永康中学教师、校长。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编辑《小学生文库》《中学生文库》《小朋友》等丛书。他翻译了《马来群岛考察记》等20多种欧美各国科普名著,并有专著《中国近百年史读本》。
吕金录在商务印书馆服务期间,与周建人、沈雁冰(茅盾)同室办公,过往甚密。经周建人介绍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学习马克思《资本论》、毛泽东《论持久战》和从新四军带出来的文件资料,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践行者向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转变。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占领上海租界,商务印书馆难以继续留在孤岛。吕金录奉调重庆。因无法携带家眷入渝,乃忍痛辞职回永康。当时浙江省政府驻方岩办公,民政厅长阮毅成为了安置沪杭等地流亡永康的学生,积极筹款在柿后村创办新群高中,自任名誉校长,礼聘吕金录负责校务。吕金录履任后恪尽职守,不负众望,教学工作很快走上正轨。
1942年5月,日寇沿东永公路侵扰永康,吕金录处变不惊,疏散学生,坚守校产,然后又把学校的方方面面仔细检查一遍。傍晚他潜回学校探视,不料被沿途搜索的日本鬼子发现。吕金录躲到学校大门后,凶残的鬼子在他头上、身上连捅四五刀,又朝倒在血泊中的吕金录踢了几脚,才狞笑着扬长而去。当人们发现他的遗体时,只见他满头寸发又粗又黑,而且根根直立,简直如怒发冲冠,头顶和后脑被刺两刀,创口殷红,血迹斑斑。两道刷子似的浓眉下,眼眶凹陷,眼睑微张,死不瞑目。
吕蒙办《抗敌画报》
吕蒙(1915年—1996年),原名徐京祥,又名徐华。1915年出生于永康县城石灰巷。小时在永康徐氏小学念书,14岁去上海云霞制纹厂当艺徒,后又去海盐县某小学当教员。1931年,16岁的吕蒙在亲戚的帮助下,只身到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就读,并参加现代版画创作研究会。后在上海正行女中等学校当教员。抗战爆发后,吕蒙参加了上海救国会及文化界救亡协会。1938年到武汉参加七战区政治工作委员会。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吕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被党组织派往南昌,新四军政治部袁国平主任任其为文艺科长。吕蒙创办了新四军第一份画报《抗敌画报》,后任新四军抗大第八分校美术系主任,淮南总文抗艺术部长。武汉沦陷后,赖少其等人组织的“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在桂林处境十分困难,吕蒙获悉,即请袁国平帮助,在李克农协助下,赖少其等人终于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
吕蒙、赖少其、沈柔坚、莫朴等人成为当时新四军美术工作者的代表人物。1942年,吕蒙与莫朴、程亚君合作的木刻连环画《铁佛寺》,共111幅,是在对敌“反扫荡”的空隙中断断续续完成的。故事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揭露日本侵略者勾结土匪恶霸暗杀一位民兵中队长的罪行。吕蒙和其他两位同志到现场采访、速写,编写脚本,进行构思构图,还去军工厂打木刻刀,去印刷厂找木材,夜以继日地干。他在回忆文章中说:“由于日寇扫荡,不得不将刻好的一部分木材板埋于地下,等从地下挖出来,木板为湿气所蚀而翘了起来,只好重新刻制。由于赶时间刻制,大家手上都磨出了血泡和老茧。”
当《铁佛寺》还有20多幅版画未完成时,莫朴、程亚君受命调离,吕蒙冒着生命危险最后完成余下的作品。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70多年前,永康大地上也崛起一批这样的“中国脊梁”,他们从永康的学校走出,投笔从戎,浴血沙场,以各种方式投身抗战,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正义之歌,至今仍激励着后人。这些人中有曹云剑、骆振韶、胡候锡、吕金录、吕公望、吕蒙、胡济邦、徐德春等杰出代表,笔者根据有关史料,选录了其中几位。
□通讯员 徐天送
1916年7月永康中学首届毕业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