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跟随岳父参军抗战
他两次从军最后解甲归田
93岁的老兵杜长春,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两次参加国民革命军的抗战部队:第一次是1939年,在新86军特务营2连当兵;第二次当兵是1944年,到新21师61团1营2连当上士文书。
1923年4月,杜长春出生在经济开发区炉头村。因为家境殷实,17岁高小毕业后,家里就给他说了一门亲事。妻子黄氏小他2岁,是黄店人。岳父黄林兆是名国民党军官,在新86军担任连长。
当时国内抗日战争已经打响,杭州沦陷后浙江省政府也搬迁至永康方岩办公。1939年下半年,杜长春跟随岳父参加国民革命军。
参军后,杜长春成为了新86军军2部特务营2连一名战士。当时86军主力部队在长江口与日军交火。军部设在20华里开外的青阳县九华山下一个庙里。特务营没有直接参加与日军的正面战斗,主要任务是保卫军部安全。
杜长春个子不高,又是新兵,被分配到军部站岗。他每两个小时换一次岗,最多的一天要站12个小时的岗。
“有好几次日军的飞机从头顶飞过,有时候飞得很低,但我们站岗的哨兵也要站如松。”杜长春说当年站岗的经历,也培养了他的耐力和定力。
这次战斗后,黄林兆被调到迫击炮连任连长。这个连虽然名称叫迫击炮连,但是一门迫击炮也没有的,又怎么去对抗日军飞机大炮?他认为有人故意在整他,就以生病为由没有上任,选择回永康。杜长春也跟随岳父回永。
1943年,杜长春到缙云河阳参加了新编21师61团2连当上士文书。这是一支曾经在永康大地与日寇英勇作战的川军部队,个个英勇善战,视死如归。但是部队士兵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从士兵到连长,没有几个识字的。因此,部队也很善待像杜长春这样的文化人。
61团2连连长叫周良才,平日里尊称杜长春为“师爷”。杜长春被连长邀请一起吃小灶,不但能吃饱饭,伙食也比普通士兵好。本来21师官兵都要在手臂上刺上“21师”几个字,但对文书也没有做强制要求。文书主要工作除了抄写起草一些公文汇报材料外,还要给每位士兵造册发饷。杜长春记得,当时下等兵每月军饷是6.5元,一等兵是7元,上等兵是7.5元,上士准尉是24元。
1944年8月,部队开往丽水。几天后,日军进犯,师部命令63团死守丽水城,他们的61团在城外担任督战任务。
这次丽水战斗,63团与日寇打得非常激烈,团长和3营长均战死沙场,全团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仅少数官兵泅瓯江生还。
1944年底,杜长春所在的2连驻守武义清溪坑附近。这里是永康至武义必经之路。日军从武义退回经过清溪坑路口时,2连对日军进行了伏击,当场打死了两个鬼子。
1945年8月,日本鬼子宣布无条件投降,艰苦的八年抗战终于结束了。杜长春随后就选择离开了部队,回到家乡,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
□通讯员 徐庆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