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云和曾与日军激战三天三夜
上士文书亲手埋葬阵亡战友并立标识
近日,华丰菜市场旁的一居民楼里,阳光透过窗子洒落在干净整洁的桌子上,一位老人正在整理自己的资料。他叫杨贵同,今年92岁,前仓镇后吴村人。
老人从抽屉里拿出相框镶嵌的个人照片递了过来,乐呵呵地说:“这是慰问抗战老兵时照的相。”相片中老人身披带着“向抗战老兵致敬”字样的围巾。
老人端坐桌旁,呷一口茶,微微抬颔,凝目聚眉,开始追忆70多年前那绽放在战火弥漫中的青春岁月。
1942年8月3日,日军70师团226、227两个联队和115师178联队在松阳会合后,大举进攻当时临时省会云和。松阳与云和的分水岭成为最后的屏障,国军21师与浙保三团奋勇迎敌,浴血抗战。“我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妥善处理阵亡伤病官兵的后勤工作。”杨贵同说,他们在鸡公骑坳与日寇激战了三天三夜。
“3日,第一天战斗至下午,我连三排长尹仲芒在指挥战斗中被日军击中头部,当场牺牲。我立即指挥两名士兵用担架将遗体抢出阵地,上报团部妥善埋葬遗体并立标识,供后人辨认。”杨贵同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战友的名字。那天,他们迫于日军的猛烈炮火,退到渡蛟村。
“鸡公骑坳的战争非常惨烈。”杨贵同说,当时国军的营长在赤石,师长在龙泉。国军战士第一天失利退到渡蛟村后,营长即下死命令,要返回战场,并派了大部队增援。第二天天亮时,增援的国军就到了。他们从兰蓬下村屋背的“丁背崀”上来,在“经堂下”寺庙住下。等到晌午时分,国军将士开始反攻,日本军队节节败退到松阳苦槠树下村。
“第二天,四班班长蒋济芳在反攻的战斗中英勇牺牲。5日下午,两名士兵死于战场,均由我妥善安葬。此次战斗歼敌数千,大获全胜。”杨贵同说,为纪念为中华民族抗战而阵亡的国军战士,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后人在“鸡公骑坳”建造纪念碑。碑体为花岗岩正四边形锥体,碑高初步定为4.2米(象征特殊的1942年)。
1944年春,杨贵同调到仙居,进入浙保干部训练班培训。学习毕业后,他被任命为浙江省保安第一团第一连任第三排排长,在奉化等地继续参加抗日战争。
“1945年秋,日军无条件投降。同年冬,我连奉命将当地受降日军押赴杭州笕桥的投降日军集中营。”杨贵同说。
□记者 黄根根
1924年4月6日,杨贵同(当时的名字杨振)出生于前仓镇后吴村农民家庭。家境虽贫寒,可杨贵同生活还算安稳,直到高小毕业。
1937年,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不出一年,战火便蔓延至浙江,打破了杨贵同家乡的平静。荷枪实弹的日军部队,一拨紧接一拨来扫荡,不仅蛮横地打劫粮资,更肆意射杀百姓。刚读完高小不久的杨贵同,坚定地选择了从军报国。
1941年,17岁的杨贵同告别母亲兄长,参加浙江省保安第三团第八连。没过多久,因为学历较高,杨贵同被任命为上士文书。
“刚开始,我在部队里写写文章,做做文书之类的工作。”回忆往昔,杨贵同脸上浮现出少年般的羞涩笑容。他说,后来日军侵略浙江境内时,他和战友们一同上前线参加系列阻击日寇的战斗。
1942年春,温州瑞安沦陷。“盘踞瑞安城里的日寇经常下乡烧杀,无所不为,搞得百姓鸡犬不宁,惶惶不可终日。”杨贵同说,他们被派到瑞安等地的山区,参加游击战斗。
“有一天,我接到当地群众的可靠情报,说有日军(二三十人)出城向三溪方向出发,我就立即武装出击。”杨贵同说。八连占据有利高地,集中火力向日军射击,一时枪声大作,势不可挡,日军慌了手脚,见势不妙被迫逃回瑞安城里。从此,日军不敢轻易出城。
在鸡公骑坳大战鬼子三天三夜
事迹二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抗战老兵
浴血杀敌
主办单位:市委党史办 永康日报社
民革永康总支部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永康党史网
http://ykdsw.yk.gov.cn
上士文书拿起枪去打鬼子
事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