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书记要
待得住干得好
8月3日,我市34名优秀干部将作为第一书记暨农村工作指导员,前往我市34个党组织软弱落后村,为“两大生态”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详见本报1日2版相关报道)。
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是抓基层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推进“两大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今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抓基层、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重要指示精神,中组部与相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选派第一书记的重点范围以及第一书记的基本条件、职责任务、任期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百姓而言,第一书记承载着村民的致富梦,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对第一书记自身而言,也是深入基层、锻炼能力的大好机会。
再来看看我市的实际情况。这34个软弱落后村,有的是班子不团结、软弱落后的“问题村”;有的是干群紧张、村务管理不民主的“矛盾村”;有的是治安问题突出、宗派势力较重的“顽疾村”;还有的是发展思路不清、增收致富不明显的“贫困村”。究其原因,恐怕与村干部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缺少活力、安于现状、缺乏创造、畏首畏尾等密不可分。正是由于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难以自行解决的突出问题,亟须寻求“外力”加以解决,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成为这些软弱落后村的迫切需求和现实需要。
34名第一书记是按照基本任职条件择优挑选出来的,能力强,素质高。他们赴任后,“下得去”的问题解决了,后续的关键还在于要“待得住”“干得好”。
当好第一书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长期在机关工作,很多干部与基层接触不多,对基层情况不熟悉不了解,下到基层,首先要转换角色,摆正位置和心态,既要当好管理者,更要当好服务者,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要“接地气”,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聚百家心,才能“有底气”解百家难、办百家事。再次,要坚持从学中干,从干中学,勤谋发展思路,勤创富民之业。此外,还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爱惜民力,珍惜民财,勤俭持家。做到了这几点,自然就能够“待得住”。
干部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最终目的还是要“干得好”。第一书记到岗后的职责任务已经很明确:建强基层组织,推动农村发展,为民服务办事,提升治理水平。干部下基层,最怕的就是走过场,搞形式,一阵风。在为第一书记创造良好工作环境的同时,还要建立考评和奖惩机制,对那些在第一书记岗位上成绩突出的干部,不仅要表彰奖励,而且要提拔重用;对于工作不力、村组织软弱落后长期无改变、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只想“镀金”的人,要及时打招呼,或者调整岗位,而如有违法乱纪的,则要追究相应责任。
□本报评论员
张赤奎
对百姓而言,第一书记承载着村民的致富梦,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对第一书记自身而言,也是深入基层、锻炼能力的大好机会。34名第一书记赴任后,关键还在于要“待得住”“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