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大家说吧

文章导航

  这段历史永远铭记后人心中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国荣

  血浓于水。血缘世代不会断。74年前,我市抗战将士裘彩贵血洒战场,为国捐躯;74年后,他又与只是在当年回家探亲时抱过10天的6个月大的女儿“相聚”故里。这段“父女缘”,今后再也不会断了。今已古稀之年的女儿裘爱卿定当感慨万千,悲喜交加,真乃冥冥之中天注定(详见本报18日至20日头版连续报道)。

  在长沙会战中阵亡的118名浙江籍士兵,在长沙春华山长眠74年后,终于魂归故里。坐灵车陪伴而来的裘爱卿,一路上眼泪就没停过,她说这是高兴的眼泪,为爸爸是抗战老兵而感到自豪。这118名为国捐躯的将士,何尝不是每一个国民的骄傲。他们当年都是热血男儿,拜别父母,舍弃妻儿,毅然上了抗日战场。像我市的这位烈士裘彩贵,去部队时妻子正怀着身孕,只在第二年清明后请假探亲才见到出生6个月的女儿,10天后又上战场打鬼子去了。这是何等的大义凛然。

  长沙到杭州,虽800多公里路,但再长的路程,也诉不完抗日将士们精忠报国的英勇豪迈,说不尽家乡亲人对先辈的无尽怀念。后人将把他们永远铭记于心,不会遗忘。正是为了不忘这段历史,家乡为他们最后的安息专门在浙江安贤陵园制作了一个特别深的墓穴,安放118名浙江籍抗战阵亡将士的遗骸,墓碑上镌刻着他们的名录,让他们生在一支部队,死在一起做伴。他们的后人,用中国人至亲至重的礼仪祭典自己的亲人。裘爱卿在葬礼时告慰她的父亲,老伴来了,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和孙子都来了,她的儿孙们都来送他们未曾谋面的祖辈最后一程,永远缅怀祖辈的英名。

  抗战将士英名,是国家和国民不可遗忘的。让人敬佩的是,现年68岁的长沙县春华镇金鼎山村的刘金国,自从在山上发现那块长沙会战阵亡将士墓碑后,就开始默默守护着这些亡灵,一守就是50年。这一天,他终于了却此生最大的心愿,帮阵亡将士们找到了后人,送这些他守护了半个世纪的亲人们最后一程。还要感谢湖南志愿者梁学平老师,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各方的努力,查询到抗战阵亡将士们的名单,并在与浙江在线、“我们爱老兵”网的合作下,从今年4月下旬发起了浙江全省的大搜索,找到9名阵亡将士的家属,最终让118名浙江籍阵亡将士“魂归浙里”。

  落叶归根,入土为安,“裘彩贵”们“回家”了。作为省内开发较早的园林文化景观示范陵园,安贤园内建起了我省首个抗战老兵纪念园,抗战老兵有了安魂之处。这是对抗战先烈的最好纪念,是对历史的最好尊重,也让后辈们补上了一段行将忘却的历史记忆。那可是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春华山战斗阵亡了近万人。正如本报记者报道中所言,这是一堂“飞奔了近800公里得来的历史课”。据梁学平老师讲,今后如果还有线索,一定要帮助更多人找到他们的家属,“时间不多了,很多人因为搬家离乡,或者老一代熟悉的人已经年纪大了,对这些阵亡将士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要是时间再拖下去,恐怕知情的人会更少。”

  裘爱卿老人流的是悲喜之泪,在有生之年与逝去74年的父亲“团聚”,与其他老兵后人圆了亲情梦。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也感受到裘爱卿老人的“幸运”,自她出生6个月才被父亲抱在怀里后,第一次离爸爸这么近,这段父女缘永远不会断了,这段历史也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里。

  裘爱卿老人流的是悲喜之泪,在有生之年与逝去74年的父亲“团聚”,与其他老兵后人圆了亲情梦。这段父女缘永远不会断了,这段历史也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里。


永康日报 大家说吧 00003 2015-07-25 永康日报2015-07-2500010;永康日报2015-07-2500011;永康日报2015-07-2500013;永康日报2015-07-2500012;永康日报2015-07-2500014 2 2015年07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