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唯有创新,路子才会越走越宽
在西溪镇石江村,有一对做纺配的兄弟,哥哥吕天青接手的是家里经营了30多年的纺配加工厂,专做纺织滚筒的传统木质针板。而弟弟吕天来则引进设备,在哥哥的厂房隔壁另起炉灶,做起了铝合金针板加工。结果是什么?弟弟升级产品利润是哥哥传统产品的10倍(详见本报20日3版相关报道)。
很显然,弟弟胜在创新。去年夏天,在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如今,在石江这个小山村,吕天来尝到了“金钥匙”带来的甜头。
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谁就能抢得先机。创新,对全球经济的每一个参与者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法宝。
中国目前是全球研发投入第二大的国家,每年专利申请量已经高居全球第一。其活力正是来自创新。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理念、制度、机制创新;创新不仅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而且具有乘数作用,可以放大各生产要素的效应。
创新与创业紧密相连,有创新,创业才能成功,而创业的动力就来自创新。在政府一系列简政放权改革之后,市场得到了松绑,社会形成了鼓励创新创业的风气。这是个机遇。
吕天来抓住了这个机遇,但仅有一个吕天来是不够的。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13亿人,八九亿投入创新和创造,力量将很大。勤劳智慧是中国人的“自然禀赋”,我们呼唤在永康大地能涌现出无数个“吕天来”。
创新是一项前所未有的革命,既是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也是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的需要。对此,需要精神支持,需要理念引导,让“创新才有出路”成为一种理念。有了理念,就有了信念;有了信念,就有了信心。
创新不会自发成就,创新需要市场主体主动而为。各种市场主体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等不靠,进行技术创新、管理措施、发展模式创新。当然,在转型升级中,也会面临很多问题,包括资金瓶颈、创新人才缺乏等,需要政策支持。为此,各级政府应当做好服务,引导和帮助他们实现转型升级。
比如,针对中小企业,政府应最大限度地创建金融产品,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申报省、市用于扶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贷款贴息或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补助,确保财政扶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企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银行对接,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更全面的服务,积极帮助协调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转型升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特点,政府一方面应鼓励行业整合,产业聚集,做大做强,抱团取暖,共同应对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以区域产业板块为基础,加强政府引导,支持区域内产业板块整合,促进企业合作创新,打造产业航母,提高企业内在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加强企业与院校、研究所的合作,弥补区域内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不足。
创新是经济发展、企业成长的永恒动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本报特约评论员
薛建国
创新是一项前所未有的革命,既是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也是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的需要。对此,需要精神支持,需要理念引导。有了理念,就有了信念;有了信念,就有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