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化印象

文章导航

  集邮爱好者展出曾流失英国的中国民间艺术珍品

  百年通草水彩画 永康有一幅

  □记者 程高赢

  通草画是什么?估计许多市民闻所未闻。在市博物馆一楼举行的第二届家庭档案展上,我市集邮爱好者胡闺燕带来的一幅通草水彩画(右图)格外引人注目:尺寸比A4纸稍大,纸质纤薄,呈乳白色,画面上的蝴蝶、蜻蜓、爬虫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这样的画,在19世纪晚清时期的广州特别流行。画虽然在广州制作,但传世作品几乎都在国外。”胡闺燕说。

  说起这幅通草画,与胡闺燕的集邮爱好有关。胡闺燕在我市集邮界小有名气,她从孩童时代就开始集邮,藏品中有英国邮票黑便士、红便士、蓝便士等珍稀的邮票。

  小时候集邮,胡闺燕拿父亲的香烟盒与同龄的男孩子换,有了收入之后,她就托人在英国购买各式各样的邮票。胡闺燕说:“英国的邮票市场价格便宜,一张普通的红便士邮票只需要七八十元。”

  胡闺燕在英国有个专门的“代购”朋友,而这幅通草水彩画正是这个朋友赠送给她的。

  朋友是东北人,目前生活在英国。朋友拥有一副热心肠,看到一些中国的文玩字画流落在海外,经常自掏腰包买回来,再寄回国内。2014年,朋友一口气拍下了12幅画,其中的一幅便是通草水彩画。

  也是机缘巧合,在一次聊天中,胡闺燕看到了这幅画的照片。朋友看出她非常喜欢,便爽快地赠送给她。通草水彩画前后夹着厚实的信封和木板,漂洋过海到达胡闺燕手中。

  朋友从英国买来通草水彩画赠送给她

  胡闺燕网上查阅资料后发现,通草水彩画的历史将近200年,传世作品大都流传在国外,而且通草水彩画的技艺早已失传,所以这幅画显得格外珍贵。通草最早在民间是用于治病,后被用于制作人造花,从晋朝起一直到唐、宋、明、清各朝都在做,《红楼梦》里也提到通草做的人造花。

  1825年,广东有位画师把这种植物的树心切成薄片,代替纸张创作水彩画。因为当时水彩纸是进口的,价格极其昂贵,一般画匠根本买不起。而通草在广东种植面广,加工成纸便宜,也容易着色,经久不褪。外国人看到这种纸又轻又薄,接近半透明,误以为可能是大米的浆水做成的,所以早期给它取名Rice paper(米纸)。

  从18世纪起,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纷纷进入欧美人的生活,在欧美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前,来中国沿海城市探访或做生意的西方人迫切希望能将自己在东方的所见所闻,真实客观地带回本国,向亲朋好友传递美丽而神奇的东方风情,通草水彩画成了其中的一项中国特色工艺品。

  通草画技艺早已失传,传世之作大都流失国外

  当时朝廷允许与外商做生意的只有广州十三行。商行就召集了一批广州画匠,在西方画家的指导下,将西方绘画原理引入本土绘画中,创造出了中西合璧式的通草水彩画。胡闺燕手中的通草水彩画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通草水彩画描绘的题材相当广泛,主要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如广州市井交易、市井生活风情、港口风情、十三行里货品贸易、珠江行船,以及各行各业、人物、动植物、司法现状等等。它们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社会的鲜活文本,也可视作帮助商人扩大生意的“产品说明书”,更是发往伦敦的“明信片”。它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成为我们研究当时中国社会的极佳档案,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可以补充中国传统的官修档案和文人笔记的文献记载之不足。

  遗憾的是,通草水彩画虽然在广州制作,但传世作品几乎都在国外,目前通草纸水彩画主要收藏在西方的博物馆中。不可否认,通草水彩画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研究价值。

  “我拿出来展览,目的是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这种奇特的绘画。希望百年前的传统工艺能够复兴,再次走向世界。”胡闺燕表示。

  引入西方绘画艺术,反映1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


永康日报 文化印象 00006 2015-07-19 永康日报2015-07-1900005;永康日报2015-07-1900007;永康日报2015-07-1900006;永康日报2015-07-1900009;永康日报2015-07-1900008;永康日报2015-07-1900011;永康日报2015-07-1900010;6259;永康日报2015-07-1900012 2 2015年07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