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大家说吧

吕大妈的苦日子何时是尽头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国荣

  常言道,“老来苦,才叫苦”。没尝到丁点儿“养儿防老”好处的七旬大妈,反而饱受儿子欠债之苦,每天起早贪黑,骑三轮车叫卖水果,挣点辛苦钱,为生意失败欠下巨债后失踪的儿子还债(详见本报5月19日7版相关报道)。

  也许,再不孝的儿女,在母亲眼里总归是自己的儿女,她们一般不会心生太大的怨恨,这恐怕既是母爱的伟大,也是母性的弱点。更何况,在这位七旬老母吕爱元的眼里,“儿子是一个努力上进的青年,就是运气一直不好”,因投资决策失误生意失败,欠下近千万元外债。所以,她甘愿为儿子吃苦,每天凌晨3点半起床去农贸市场批发水果,然后四处叫卖,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半后才回家,连快餐店里3元一份最便宜的蔬菜也舍不得买,只买一份米饭,就着家里带来的干菜下饭。

  一年四季,风霜雪雨,酷暑严寒,一个三轮车流动水果摊一天能挣多少钱,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可是,执着的吕大妈这3年来,用卖水果攒下的一分一厘,加上存蓄的养老钱,还有被感动的亲戚朋友借给她的10多万元,已经还了20余万元的债。然而,面对总共991.7万元的巨额债务,这苦日子何时是尽头?

  “做人要有诚信,我儿子欠了这么多债,我这个当妈的,总要尽自己的能力,帮他还掉一些”,这话透着无私的母爱与辛酸,也让人真切感受到一位母亲朴实的品格。这让我联想到去年9月本报报道过的那位“永康好人”沈森彪——虽曾生意失败、贫病交加,成了出名的“穷光蛋”,但是30年来他无怨无悔,一笔笔地翻着自制的18页账簿,拼着老命还着106位债主的50多万元债,哪怕攒了几个鸡蛋、抓了几条鱼都要拿去卖了还钱。为此,我曾在本报头版作评《无愧“永康好人”》。虽然这两位老人的境遇有所不同,但善良人所秉持的诚信与担当是一样的。

  只是,吕大妈眼下的境遇更苦,看着这样一位古稀老人受着这般困苦,让人情何以堪?他“逃债”的儿子如果看到报道,情何以堪,心能安否?也许“欠下巨债后失踪”的儿子自有他的苦衷,或许这一“逃”是为暂时躲避,为还债在外想办法筹钱或打工挣钱,因为人们情愿相信他是个“努力上进的青年”,应该秉承老母亲一样的诚信为人,应当有一份为人父、为人子的责任担当。但是,3年过去了,如果仍是一去不返“玩失踪”,不但丢下儿子不管,更置为还债而苦苦挣扎中的老母于不顾,那么这不仅仅是不孝,恐怕可以称得上大逆不道了。

  欠钱还债,天经地义,也是做人该遵循的基本道义。如果吕母的欠债儿子还有一点上进心,尚存一点母亲的诚信基因,那就赶快回到母亲身边,用自己的双手去努力挣钱,一笔一笔地去还债;如果再有你的老母亲那样的艰辛与执着付出,这债一定可以还得更快。况且相比你老母亲,你在年龄、体力、智力上更有优势。人心都是肉长的,相信你也不愿看着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再这样受苦,还债到终老吧!

  吕大妈的苦日子何时是尽头

  也许,再不孝的儿女,在母亲眼里总归是自己的儿女,她们一般不会心生太大的怨恨,这恐怕既是母爱的伟大,也是母性的弱点。


永康日报 大家说吧 00003 吕大妈的苦日子何时是尽头 2015-05-23 永康日报2015-05-2300007;永康日报2015-05-2300009;1094;永康日报2015-05-2300005;永康日报2015-05-2300008 2 2015年05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