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办公桌”搬到车间田头
![]() |
□本报评论员
吕高攀
与群众交真心,同群众讲真话,向群众求真知,对群众道真相,为群众解难题,这样走基层,接地气、聚人气,肯定深受群众欢迎。
大年初七晚上,经营建材生意的陈姓朋友突然给笔者发了条信息,说村里来了一位市领导,非常亲切,不客套。针对村里遇到的发展难题,他认真分析,提出解决方案,让村里的发展思路一下清晰起来。
25日是春节过后上班的第一天,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正逐渐渗透到每个机关部门,领导干部相继来到基层,向村民了解目前村庄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及对下一步规划的设想,并且集思广益,提出方向性的解决方案(详见本报26日3版报道)。
诚然,领导干部如果需要了解基层的情况,可以通过听汇报、看报告等方式来实现。不过任何一种方式都不如直接走进群众当中,直接走到田间地头,聆听群众的声音,感受基层的温度。与群众交真心,同群众讲真话,向群众求真知,对群众道真相,为群众解难题,这样走基层,接地气、聚人气,肯定会受群众欢迎。
领导干部将“办公桌”搬到现场、搬进一线,将工作开展在群众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里,在他们关心的具体问题上,在涉及他们的切身利益中,凝聚人心和力量,厘清发展思路,及时、准确地解决老百姓的诉求。
一项好的政策措施,要真正实施到位,无疑需要通过领导干部在恰当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送”到群众手中,才能将政策的力量实实在在地发挥在基层。领导干部走进基层,会成为政策措施对接落实的桥梁。去年,我市通过走村入户和党员进社区两项活动,帮基层解决难题6000多个,认领“微心愿”8000多个;通过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解决了遗留难题20多个,推进工作落实90多项。如今,这种优良作风已成为很多党员干部的工作习惯。
拆除党群干群之间的“隔心墙”,急老百姓所急,想老百姓所想,把好事办在老百姓的心坎上,群众怎会不买账,又怎么能不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