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久坐,多喝开水,也可以预防外科疾病
中医院外科:有你不知的医学故事
![]() |
![]() |
外科护士在照料患者。 |
□记者 陈慧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外科,那或许是“丰富”。仔细想一想,你就能发现,上至头,下至脚,从阑尾炎到扁桃体炎……许多常见的“毛病”都能和外科搭上边。
不过和其他科室一样,外科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外科一定要手术吗?手术一定会疼痛吗?外科的结石患者一定是中老年人吗?近日,记者在采访市中医院外科主任陈海滨时发现,这答案或许很平常,却有一些精彩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或许会影响人们对外科及其手术的认知。
故事一:
给患者送去
无微不至的关怀
故事二:
凌晨4点急救
市中医院外科门诊,依然能发现“疝中心”成立时的痕迹。不论是贴在墙上的宣传告示,还是陆续前来的腹股沟疝(俗称“小肠气”)患者,都让医护人员回想起关于“疝中心”的美好时光:
“疝中心”成立前,外科的“小肠气”患者并不少,但院方了解到,部分不知情的患者误以为手术价格高,伤口愈合慢,所以宁愿默默忍受,也不愿接受治疗。医护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于是,一年前,市中医院成立了“疝中心”,组建一支热心的医疗团队,为“小肠气”患者送去优质服务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就在一周前,市民胡大伯多次咨询医护,得到他们耐心、细致的解答后,终于放心地在外科做了个微创手术,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恐怖。
和胡大伯一样,许多人因为“疝中心”的存在,改变了多年来从未改变的对“小肠气”手术的看法,并主动接受治疗。
故事二:
凌晨4点急救
70岁老人转危为安
记者采访当日,70岁的陈大爷已经能轻松活动了。“除了胃有点胀,没啥不舒服的。”陈大爷在病房里一边悠闲地看着电视,一边谈心理感受。就在两天前,他还嚷着胃痛,被儿子扶进外科。
据悉,陈大爷因胃出血,凌晨4点就被救护车送往市中医院。胃痛是陈大爷的老毛病,虽然在此之前,这种情况已发生多次,而且每一次吃点止痛片都能很快缓解,但这回,陈大爷毫无征兆地口吐血块,并且迅速面色铁青,呼吸微弱,生命陷入困境。这让所有亲属都担忧不已。
外科的医生赶紧为其手术。内镜探入胃中,在场的人都吃了一惊,病灶像个小喷泉,鲜血不停地喷射出来。
“考虑到陈大爷年纪较大,忍受不了手术的疼痛,经不住大出血,我们就为他实施了微创手术。”陈海滨说。
由于抢救及时,陈大爷很快脱离了险境。照料陈大爷的护士徐陈雪说,用不了几天,陈大爷就能康复出院了,只是胃上留下几个钥匙孔大小的小刀疤。
记者问及是否介意伤疤时,陈大爷爽朗地大笑:“这点小伤疤,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
故事三:
脾破裂的少年
在病床上玩起了手机
脾脏是一个血供丰富而质脆的实质性器官,外伤暴力很容易使其破裂引起内出血。在市中医院,就有不少因脾破裂而就诊的患者,他们有的切除了脾,有的则把脾保留了下来。
王先生30岁出头,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意外脾破裂大出血,被紧急送往市中医院急诊室。
“术中,一开膛,就看到腹部大量的积血,甚为骇人。”陈海滨说,脾动脉很大,要是不马上处理,几小时内就能致人死亡。
正因为如此,医生们不得已切除了患者的脾。
陈海滨申明,切除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开展。“因为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所以有可能的话,医生们还是会竭力修补并且留住它。”
20岁出头的外来务工人员小徐,在工地劳动时伤到了脾脏,致其轻微出血。医生们就用了修补的方法。
当日,小徐看上去精神很好,还在病床上玩起了手机。他告诉记者,住院后,每天都要配合医生做一些必要的检查,现在没什么大碍了。
故事四:
医生建议结石患者
多锻炼多喝水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结石”是上了年纪,起码五六十岁才会得的病,这其实是一个认知的误区。陈海滨说,由于空气、水体污染等原因,结石病人正慢慢年轻化。记者采访当天,就有一名16岁的少年,因结石住院做手术。
少年因不适前来就诊,经检查才发现,居然得了一种叫做“尿道结石”的病。这一结果让许多人大吃一惊。
在医疗水平持续发展的今天,许多过去认为的“不治之症”都有了改善的方法,但陈海滨还是特别提示,不要忽略生活中致病的细节。就算是每天喝的水,也有可能是导致结石甚至癌症的原因。“防患于未然”一词同样适用于人体健康。
陈海滨说,从医17年来,他见过行行色色的病人无数,明白患有结石等疾病的痛苦:“有的患者因为疼痛,来就诊时,蜷缩着身体,不断痛苦地呻吟,我们看着也很心疼。”他同样表示,做医生的,大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缓解他们的症状,不管是通过我们已有的体外的碎石机治疗,还是保守地让他们吃中药,都是为了达到这一效果。
采访结尾,陈海滨还给出了“避免久坐,多喝开水”八字忠告,他说,现在年轻人坐办公桌前太久,容易产生很多毛病,多锻炼身体,不管对增强抵抗力,还是对缓解疲劳,都有益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