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11版:时政理论

网络治理须根植于法治的深厚土壤

  ■市委组织部 陈培浩

  

  岁月如歌,网事峥嵘。弹指一挥间,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走过整整20年。1994年4月20日,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只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但如今回过头来才发现,这一天意义非凡: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从此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20年来,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哪怕远在重洋,也变得近在咫尺;足不出户就可以卖商品和购物;“信息爆炸”让知识的获取变得更为容易;共享、自由、平等成为可以触摸的东西……。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3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互联网将人与人、人与物,甚至物与物都紧密连接起来,无论年龄,无论职业,无论地域,无论贫富,莫不相聚于互联网,今天的中国真正成为“指尖上的中国”。

  “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正如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警告的那样,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成为最重要的媒体平台后,互联网的很多消极、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带来网络安全、青少年保护、网络版权、个人隐私等等一系列问题。低俗炒作之风盛行,虚假消息三人成虎,淫秽色情屡禁不止,“网络水军”兴风作浪,“网络暴力”令人堪忧……网络的发展似乎走进了无解的死胡同。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舍弃它的借口,问题在于如何治理这个空间,如何规范来到这个自由空间的每一个人的行为,如何提高每个人的自律精神和社会责任心。

  俗话说:不要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七条底线”、“六个目标”、“八个带头”的提出,打击网络谣言以及“两高”相关解释的出台,意味着一条相对完整的互联网乱象治理链条渐趋成形。中央的治网思路逐步明朗化,有刚也有柔,有破更有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思维正在消弭,常态化治理的土壤日益丰厚。在互联网雾霾渐散的时候,我们更要意识到,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民不是法外之民。越追求自由,就越需要秩序;越追求开放,就越需要法治。

  国无法不立,网无法不兴,互联网要向前发展,法律必须如影随形地跟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网络空间法治化发展迎来新契机,依法治网成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彻底贯彻依法治网,法治的阳光终将照亮指尖上的中国。

  用法治推进网络安全建设。由于当前网络立法系统性不强、及时性不够和立法规格不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数据和用户信息泄露等的网络安全问题正日益突出,对于很多网络侵权事件的处置还处于无法可依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围绕维护网络安全、防治网络犯罪、规范网络秩序等方面的立法工作亟待加速推进。

  用法治引导网民遵法守法。公众不仅是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还是网络信息的制造者。广大网民有义务,也有责任维护国家网络安全。要通过大力宣传互联网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大力普及网络安全常识,帮助社会各界掌握维护网络安全的技能和方法,提升抵御和防范网上有害信息的能力,令依法办网、依法用网的理念深入人心。

  用法治净化网络虚拟空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要坚持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彻底消除网络社会的法治盲区。尤其是执法部门要明确权力范围、规范执法流程、加大执法力度、量化执法标准、提高执法效率,坚决打击各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广大群众网络信息合法权益。


永康日报 时政理论 11 网络治理须根植于法治的深厚土壤 2014-12-18 永康日报112014-12-1800015 2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