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是个通学生
■程高兴
房东心地善良,不收我们一分房租,更不必说我们每天进进出出给他们带来的麻烦,待我们像亲人一样。我们叫房东夫妻大哥、大嫂,农忙时帮他们干些农活,课后饭余逗逗小孩。我们有时候为小事争吵,他们总是耐心劝导我们友好相处。
上世纪50年代初,日新中学(古山中学前身)按学生住宿状况可分三类:一是回家路途较远,食宿均在学校的学生,叫住校生;二是家住古山及邻近村庄,早晚能步行到校和回家的叫走读生;三是回家路远但不住校,而是借宿学校附近农家的学生,叫通学生,这部分学生往往因家境贫困,交不起伙食费。我就是一个日新中学的通学生。
我是方岩独松人,家庭生活贫穷,几代没有读书人。父亲深感没有文化的痛苦,却又奈何不得。1949年秋末,久病的母亲去世,本就艰难度日的小农之家濒临崩溃边缘。当时我12虚岁,小学毕业就辍学在家。1950年土地改革我家分到2亩多田,父亲续娶再婚,生活有所改善。当时学校面向贫苦农民敞开大门,对他们的子女特别优惠。1951年暑假,放假的学生走村串户动员小学毕业生参加升学考试。我们这么一个大村参加考试的只有七八人,结果4人被录取,我便是其中之一。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父亲因劳累过度病倒了,卧床两个多月。眼看开学在即,父亲把我叫到床边无奈地说:怎么办?钱已花了不少,我的病不知何时能好,今年你就别去上学了。我第一次上初中就这样搁浅了。1952年夏,又有学生上门动员。我第二次参加考试,又被录取了。日新中学该届招收新生200名,分4个班,我编入丙班。那一年,我16岁。
学生入学注册交费有两种:住校生交47.5元,其中20元是代管费,包括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27.5元是一个学期的伙食费;走读生与通学生只需交20元代管费就行。
住校生过的是集体生活,统一用餐,住集体宿舍。走读生放学后回家过夜。通学生的生活很特殊,现在回想起来也很有趣。
日新中学原在里麻车,解放后搬迁到古山,那时校舍只有两座祠堂。学校一下子招进200名新生,校舍不够用,于是把古山孙的一座旧祠堂加以修缮、改造,成为分部,两厢平房用作四个教室,后厅楼下是教师办公室,楼上安排住校生宿舍,是大统铺。我们借宿的农家与学校只有一墙之隔,是一座小院子,共5户人家,每户都有学生借宿。记得房东住在进院第一间,隔走道就是厨房。我们在靠墙的位置放置一块木板,上面放一排瓦炉,这就是我们的厨房。房东是一对中年夫妻,有一个3岁的儿子和一个7岁的女儿,还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母亲。他们家的住房并不宽敞,但还是接收了8个困难学生。房东住前半间,孙女与祖母住厨房。我们5个男学生睡楼上两个谷柜背,一具两脚梯供我们上下楼,3个女学生挤在楼下后半间。楼上其他同学是:李岩权,前黄人,18岁,我们的大哥;楼敦降,楼店人,14岁,小弟弟;沈志华,苏溪人,15岁;吕振富,四路人,17岁。楼下三个女同学年龄与我们相仿,家庭住址不清楚。房东心地善良,不收我们一分房租,更不必说我们每天进进出出给他们带来的麻烦,待我们像亲人一样。我们叫房东夫妻大哥、大嫂,农忙时帮他们干些农活,课后饭余逗逗小孩。我们有时候为小事争吵,他们总是耐心劝导我们友好相处。那座小院子,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那时,我们没有手表、闹钟,早晨听学校钟声起床,第三节下课,趁课间十分钟赶紧回去点火做饭。我们点燃一些废纸,再盖上木炭,扇几把炭火就红了,第四节下课刚好吃饭。菜是自带的,都是霉干菜、萝卜丝、霉豆腐之类,油渣炒菜干算是上等好菜了。星期六下午没课,方岩一带学生三五成群沿孙宅村边大路,经浩山头、下溪池、寺下胡、胡库回家。星期日上午帮家里干些农活,下午带足一周所需米、菜回校。
顺便说说住校生的膳宿情况。他们一个学期交27.5元伙食费,这与市场行情是相适应的。那时大米每公斤0.22元,猪肉每公斤0.96元,鸡蛋每个0.02元,每月5元多伙食费已相当不错,住校生学期结束还有少量大米和现金返还。本部一座祠堂两厢和后厅是教室和教师办公室,中厅摆二十多张方桌,那就是餐厅,如果把桌子往两边一搬就是大会堂。每张方桌固定8个位置,桌子下搁板放着每人自备的碗筷。学校用餐有一套规矩,炊事员给每桌分好两大盆菜蔬,然后分成8份,此时其他人盛好饭也不能吃,要听口令:“立正,稍息,开动”,话音一落,一百多人就同时开始吃饭。饭量是没有限制的。一天三餐均如此,这套规定延续到何时不得而知。厢房楼下是教室,学生早晚自习点4盏煤油汽灯。楼上是大统铺学生宿舍,没有床和桌凳,每人一张席子,紧挨着,墙上挂着两盏萤火虫似的煤油灯。起床和熄灯时都要打铃。
那时,我们年少不懂事,很调皮。学校坐落在村边,出校门往西不远就是小山坡,长有一片松林,树高有三四丈。当时农村生态环境好,春耕后水田灌水,常常能看见小鱼虾、泥鳅、黄鳝等水生动物,还有一种叫白天鹅的候鸟就回来筑巢。看见树上有鸟窝,手脚麻利的男同学就把上衣前后反穿,赤脚徒手爬上去掏鸟蛋,取了鸟蛋放入身后口袋就不会被压碎。大鸟看到有人爬树掏鸟蛋,就一次又一次猛拍翅膀奋力扑救,最终无济于事,发出一阵阵哀婉的鸣叫声,飞向远方……
听说,当时通学生只存在于日新中学,县城的永康中学和培建中学(永一中前身)就没有通学生。由于通学生不利于教学管理,学校后来规定学生一律不准通学。没多久,我们就结束了通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