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6版:文化·周末

集古开今
妙笔重塑“中国鹰”

——访在京永康籍著名画家黄妙德

  ■记者 蒋伟文

  ■

  著名画家黄妙德是我们永康人,是一位当代在中国画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他学养深厚,笔墨功力精湛,擅山水、人物、花鸟画以及书法、篆刻,“中国鹰”是其绘画艺术的主体,已成为他的品牌。

  在长期的艺术研究和探索实践中,黄妙德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梳理和开拓性创造,把“中国鹰”这一优秀文化推向时代。他开创了当代画鹰一派,自成体系,被中国美术界誉名“当代画坛第一鹰”。

  近日,黄妙德从北京回永康,参加22日由上海朵云轩在市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鹰”个人主题画展,让本土画家有机会和他近距离接触和交流。记者在润木堂艺术馆对他进行了采访。

  借托鹰的艺术形象,传递正能量

  记者:您的祖籍是舟山二村,从小随父母在外地生活,迷上了画画。曾在文化部门工作,后辗转衢州、海南、深圳、杭州、金华,又周游了大半个中国。为什么要选择在北京发展?经常要回永康吗?

  黄妙德:在我的艺术生涯中,我记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古训。认为画家要开阔视野,知识面要宽广,积累要厚实,多看、多思、多交流、多实践,才能提升自身艺术修养和思想境界,才能产生艺术创造力。所以我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居住。移居北京,到北京发展的优势,是我在艺术实践中慢慢体会到的。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一方面是传统人文、文化积淀深厚;另一方面,北京是中国现代文化最前沿。我意识到要有所作为,就需要为自己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

  在北京将近十年,开始好几年没有回家乡。近几年每年带孩子回永康一次,但每次都比较匆忙。

  记者:您年轻时拜师中国美院陆俨少、朱恒教授习山水画,曾跟日本画家市川保道教授学日本绘画。他们哪些方面对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黄妙德:我少年时代跟岭南画派著名画家张志林学花鸟画,青年时期师从陆俨少、朱恒教授习山水画,打下了花鸟山水画的基础;我还跟中国工笔画名家潘絜兹教授学习工笔画。为了更深地了解日本绘画,又跟日本画家市川保道教授学习。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我觉得学习贵在领悟、理解和吸收。中国画的艺术发展规律是,以师承来丰富和提高自己,而后才有创造。

  记者:您精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也画西洋画,为何偏偏要选择“鹰”作为创作题材?

  黄妙德:应该说首先是喜爱,鹰具有雄健而高贵的气质。少年时在郊外常看到鹰在空中翱翔,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看到潘天寿先生画的老鹰刊登在报纸上,爱不释手,后来就剪报搜集有关鹰的资料。

  画鹰是我早期的一个愿望。后来我义无反顾,一发而不可收拾。我研究鹰、画鹰,大概有18年了,一直没有停止过。鹰是矫健、气势、阳刚、力量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国百姓心目中吉祥而壮美的图腾,受人尊崇。“中国鹰”代表的是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气质的象征。我画鹰,是借托鹰的艺术形象,来传达我的艺术思想、心境感情,传递扶正祛邪的正能量。

  付出多年创作努力,形成“中国鹰”体系

  记者:据考证,明代后期至近现代工笔院体画鹰走向式微,传世之作不超过20幅,主要分布在宋、元、明三朝。是否鹰这一题材比较难画?

  黄妙德:是的。鹰比较难画,主要有三方面:一、鹰高高飞在天上,画家很难看得清楚;二、古代画鹰的都是宫廷画家,很少有民间画家,很多画家见不到古典画鹰作品,没法学画鹰;三、画鹰需要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的功底,没有全面的艺术修养,不可能画好鹰。我认为画鹰符合自己的个性,当然也是时代赋予的机遇,是对我艺术人生的一种挑战。

  记者:工笔画工整细致,力求形神兼备;写意画墨彩飞扬,强调神韵,能更直接地抒发画家思想情感。您觉得工笔鹰与写意鹰那个更难画?

  黄妙德:工笔画鹰注重“笔意、笔性、笔趣”、线条的处理和追求“极似”的艺术效果,而写意泼墨则在“似与不似之间”。归根结底,工笔与写意殊途同归,都是追求艺术的至高境界;但要画得好,都难。这需要高超的笔墨技艺,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宽阔的胸怀,以及创造性才能。中国画讲求“厚积薄发”就是这个意思。

  记者:如何理解中国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谈谈您的创作情况。

  黄妙德:我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理解是:对传统文化要尊重,要深度研究,吃透传统文化精神,摸索艺术规律;对时代文化要敏感,勤于思考,要具有非凡的洞察力,融入时代,在创作中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怀、艺术观念,要有创造精神。只有创造才能达到艺术高度,获得艺术价值。仅仅模仿,是没有意义的,只能是一个“画匠”。

  有人说我画的鹰比真的鹰还要“真”,这很有意思。但艺术确实是一种对生活的升华,追求真、善、美的人格境界。我画的鹰,是经过艺术提炼的,如:用概括、夸张的艺术手法,融入当代艺术的元素,强调艺术的时代审美意志,从而反映出时代精神。

  十八年磨一剑,现在我的画鹰艺术已走向成熟阶段。“中国鹰”这个品牌,是很多专家和权威艺术机构根据我画鹰艺术的整体文化含量、理论学术、艺术创作所形成的体系,作出的定位和命名。我的画鹰艺术是由工笔院体画鹰、御鹰图系列、现代鹰系列、小写意鹰、水墨鹰构成。

  从2000年开始创作《御鹰图》

  记者:宋徽宗曾作《御鹰图》,非常有名,但真迹已流出域外,国内并无遗存。您根据史料,创作还原了《御鹰图》。为什么要画这个题材?这跟临摹有什么区别?

  黄妙德:我20多岁时就见过北京现代名家于非闇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一幅《御鹰图》的印刷品,被画中鹰那种高贵的气质所感染,印象深刻。这幅画2010年以4000多万元拍卖成交。上世纪80年代,我买了一套《中国美术大全》,宋代卷中有宋徽宗的作品,但没有《御鹰图》,后来看到过一题跋,说是明代柯九思见过宋徽宗的《太湖石御鹰图》。

  我在北京,偶然发现一本上世纪20年代日本出版的画册中有3幅《御鹰图》,据说宋徽宗的《御鹰图》原作被日本私人收藏。我很关注,了解到在北京故宫博物馆和台湾故宫博物馆均没有宋徽宗的《御鹰图》。于非闇也有题跋,说此画已流到国外,真迹几乎没人见过。

  于是,我在北京各大图书馆查阅有关文献,开始研究《御鹰图》。主要根据史料记载和古画题跋等信息,以及日本的出版物,并沿袭原有的道具,按古意拟作,进行我的《御鹰图》创作。当然,我不必拘泥于鹰的外部形态,而要表现出鹰的气势、风采和高贵气质。所以,画《御鹰图》与一般意义上的临摹不可同日而语。这不是临摹,而是创作。我试图把代表中国古典皇家文化的《御鹰图》还其真实面目,以示世人。

  本次画展将展出一幅以白鹰为题材的《御鹰图》,希望朋友们能喜欢。

  记者:您著有《工笔画范·鹰》《水墨画鹰》《画鹰技法全解》《新工笔猛禽画技法》《黄妙德工笔翎毛经典范例》等理论专著,还发表了一些美术论文。理论与创作有何关系?

  黄妙德:我曾在2012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专著《工笔画鹰》,集鹰的历史演变与绘画发展以及风格、技法奥秘于一体,被行家称为“美术史上最权威的画鹰专著”。此书5万余字,60余幅图片,撰文历时一年半,付梓出版期间又几易其稿,出版后广受好评。

  历史上凡有成就的大家,无不在理论研究上做出建树。我体会到理论研究是提升自身艺术创作的根本保证。编写著作,必须大量阅读古典理论,再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认真体悟,从而得到升华。所以,理论研究是一种“深度学习”。

  记者:平时您与永康美术界朋友有交往吗?

  黄妙德:远在北京,我与永康美术界朋友交往不多。这次由上海朵云轩为我回永办画展,很幸运,让我有机会与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胡昆先生、书画收藏家润木堂艺术馆的何如初先生,还有一批美术界朋友相识,并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谢意。希望以后多与家乡美术界的朋友交流。


永康日报 文化·周末 06 集古开今
妙笔重塑“中国鹰”
2014-11-22 永康日报062014-11-2200015;永康日报062014-11-2200014;永康日报062014-11-2200018;永康日报062014-11-2200019;永康日报062014-11-2200002;永康日报062014-11-2200021;永康日报062014-11-2200020 2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