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临近 新生家长焦虑
孩子需要适应过程,大人宜理性多督促多鼓励
■记者 周灵芝
“原本觉得女儿挺有灵性,对她期望比较高,可一到初中我发现她样样达不到期望值。”“怎么帮孩子集中注意力?”连日来,多位家长来电反映,期中考临近,孩子的状态令他们焦虑。细打听发现,他们的孩子大多是小学一年级或七年级的学生。
现象:孩子慢吞吞,家长干着急
林女士家住华溪新村,孩子就读七年级。“老师会把每次考试的成绩用短信发给家长,还会介绍孩子在校的情况。孩子还说,老师牺牲午休时间为他们辅导。老师这么上心,我们家长更不敢懈怠。别的同学英语默写、听写老得满分, 总分120分的数学考110分以上的同学一大把。”林女士说,这让她压力很大。
小学是“快乐学习”,升初中后,课程紧了,学习负担也重了,林女士的女儿不适应,学习进不了状态。家长不催,她不学;逆反心理之下,家长再催,她的节奏越快不了。
市民叶娟也反映,自从今年儿子上了小学一年级后,她晚上常失眠。每天早晨6点半就起床给孩子做早饭,晚上下班后辅导儿子做作业。儿子睡着了,她还要把他当天学的内容、第二天要学的内容,全都看一遍,越看越焦虑。
建议:淡化横向比较
“家长紧张完全可以理解,但成长就是一个慢慢认知、磨炼的过程。”市教育局教育科科长方雄伟说。一年级的新生,走进新的学校,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面对陌生环境,好奇胜过其他。家长要理性对待,要相信学校,相信孩子,让成长自然而然地在每天发生。
小学阶段,家长要淡化对孩子的横向比较。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没有横向比较的概念,他们会觉得自己很棒,有各种优点。所以,家长应该更关注孩子是否喜欢去学校,通过孩子回家是不是开心,是否愿意说学校发生的事来观察。学业是其次的,孩子喜欢上学后,学业上的差异会越来越小。
对初中生的指导,家长更多的应侧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进入中学后,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孩子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家长不要着急,让孩子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就可以。平日要与孩子多交流,让他知道初中和小学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同,让孩子先从心理上适应,家长多督促,多帮助,多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