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社会·人物
3  4  
子承父业,传统手艺后继有人
化解民间疑难纠纷
人民调解“显神通”
阳光花朵游杭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14年5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八旬钉秤老艺人精细制作木杆秤,“斤斤计较”间付出青春和汗水
子承父业,传统手艺后继有人
2014-05-28

  ■记者  程轶华

  木杆秤是我国传统度量衡器的三大件之一,作为民间日用称重工具已存在数千年,在商品流通中担任重要角色。钉秤也是一门古老的手艺行当,看似简单的杆秤,却凝聚着一代代杆秤手艺人的聪明智慧。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测量仪器充实人们的生产生活,木杆秤渐渐隐退。那些以制作和销售木杆秤为生的手艺人也逐渐改行。然而,在芝英镇芝英一村,就有这样一位老艺人仍坚守着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近日,记者走访了这位老艺人。

  每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钉秤师傅名叫应广火,今年已有80岁。16岁那年,为了讨生计,应广火跟随娘舅学钉木杆秤。由于他头脑聪明,一两个月后就学会了钉秤手艺,但他与娘舅约定必须跟足两年才可以出师。两年之后,应广火就开始肩挑钉秤担游走于江西、桐庐、缙云等地。60多年来,应广火由一位学徒成长为计量所的职工,后来又回家坚守自己的老行当。岁月改变的是他的身份,不变的是他手中的技艺和对这份传统手艺的执着。

  在应广火家三楼的一间房间里,记者看到门前还放着他挑了多年的钉秤担,靠窗前放着一张有些岁月的木头柜台,坑坑洼洼的桌子,被磨得发亮的包角铁皮,一堆专用的制秤小配件,墙上挂着不同型号的木杆秤,一眼就看出这个作坊有些年头了。

  在这个十几个平方米的小作坊里,最显眼的要数靠在墙边的一根最大的杆秤了。这也是应广火60多年来制作的最大的杆秤。这杆秤的秤杆用黑檀(红木)制作,秤花用金丝钉制三国演义中的10个主要人物,神形逼真,光铜秤锤就重20公斤,连着秤杆重100公斤左右,可以称750公斤重的物品,是大杆秤中的稀有品种,十分珍贵。

  “这秤杆是用上等红木精细加工成型,再在秤杆两头包裹铜皮,然后用细如头发的金丝作秤花,制作工艺精细严谨。”应广火介绍,最难的是在秤杆上钻钉花洞,不仅要求制作者眼力精尖,而且要心手一致,轻重分明,均匀有序。整个钉制过程来不得半点疏忽和大意。

  据说,传统手工制作杆秤有100多道工序,号称“百工之首”。钉秤核心的工序是制作秤杆。以前制作木杆秤一般采用木质坚硬,不易吸水,不易弯曲开裂的黄檀、栗树、枣树等杂木,现在为了追求收藏价值改为小叶紫檀、梨花木或红木。用细砂布沾水反复打磨得又光又滑后,再用钻头钻出密密麻麻的小孔,然后将一截细铝丝插入孔中,折断、锉平,便留下一个个星点,秤杆大抵就做成了。

  应广火说,钉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稍有偏差就会造成缺斤少两。用行话说,钉秤是良心活,做一杆秤需要很多的工序:打磨、安定盘星、定刻度、钉秤花、安秤钮、上光……因为是计量工具,所以每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木杆秤不光能称重还是收藏品

  随着时代的进步,木杆秤已经逐渐淡出人们日常生活的视线,甚至连制作木杆秤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于是,应广火在秤杆上花心思。他制作的杆秤最特别的地方还不单单是它们的体型庞大,细瞧这些秤花,也十分讲究,秤花图案选用了十八罗汉、四大金刚等里面的人物。这些精致的人物图案是应广火一点一点用金丝镶嵌而成的,要在光滑圆弧状的秤杆面上完成如此细致的手工活,足见老人的功力。

  “我这几根木杆秤是帮一位老板制作的,材料费用就要几十万元。”应广火说,因为他制作工艺细致,图案生动,有位老板一口气就订制了五根重量级的杆秤,并视为吉祥之物收藏。

  应广火说,他为朋友制作的第一根木杆秤的秤花刻的是“八仙过海”,最大称重量达100公斤;第二根秤的秤花刻的是“四大金刚”,最大称重量达150公斤;第三根秤的秤花刻的是“十八罗汉”,最大称重量达250公斤;第四根秤的秤花刻的是“水浒人物”,最大称重量达500公斤。

  随着我市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条件较好的家庭在遇到婚嫁时,也喜欢订制一根具有收藏意义的木杆秤,用于镇邪而供奉于正间堂内,可意喻婚后生活平安、美满。杆秤又含有称心如意、公平交易、日日生财等寓意,还是受到很多顾客的喜爱。

  “有的顾客嫁女儿意思嫁千斤,还到我这里订制了称重1000斤的杆秤呢。”应广火说。

  欣慰自己的手艺后继有人

  钉秤是精细活,在“斤斤计较”之间,应广火付出了青春和汗水,精细制作,毫厘必究,只为手艺人那份承诺。年复一年,应广火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杆上,也是在人心上。 

  在说到制秤手艺将面临失传时,应广火说,他感到很欣慰,因为他的儿子应锦雷初中毕业就跟随他学习钉秤,让制作木杆秤这门老手艺能被后人更多地知晓和传承。

  “儿子从事钉秤手艺也已有20多年的历程。他已制订过许多四大名著里的主要人物,如《三打白骨精》就体现在精制杆秤上。”应广火希望儿子能精益求精,并要求他不管是作为收藏还是工艺品,都要按照国家计量标准来执行。 

  应广火说,现在木杆秤对于人们来说没有以往重要了,但对于有几千年文化的中国历史来说,它凝结着古人的聪明和智慧。木杆秤从单一品种发展到今天如此丰富多彩,这不仅是一种历史的延续,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从未间断过,更不能在我们的手上中断,而应该通过每个人的双手生生不息传承下去。”他说。

  寻访民间

  老艺人

  应广火在制作木杆秤。

下一篇4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康日报 社会·人物 15 子承父业,传统手艺后继有人 2014-5-2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