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施娟 “年产2万吨铜的生产线,去年产量达到了2.3万吨。现在企业根本不为订单发愁,生产线每天满负荷运转,这些都得益于企业持之以恒的创新。”日前,记者在浙江天河高新技术材料有限公司采访时,办公室主任何忠琳的话里满是自豪。 这家专业生产与研发高精度铜板、铜带、铜管及高导高强铜铬合金等新型材料的企业,近年来,通过系列的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去年,天河公司又被市政府评为我市2013年度创新型企业。 专利创新抢占技术制高点 何忠琳首先拿出了一沓专利证书。记者看到,“‘剪切机恒张力卷取自动控制系统’实用新型专利”、“‘高速铁路用铜合金接触线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铜带纵切机张力装置’实用新型专利”等专利。何忠琳告诉记者,天河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尤其注重技术创新,即便小到铜带运输环节,也无不渗透着创新的足迹。 他介绍,在铜板带生产过程中,从热轧卷到铣面、粗轧、温火、精轧、清洗、分输切各工序间的周转运输量非常大,铜卷重量重,采用叉车运输的叉起臂容易对铜卷内圈的铜带造成损伤,尤其是运输薄带铜卷时,铜带内圈损伤尤甚。以至于内圈几层铜带只能作为废品处理,降低了生产成品率。基于此,该公司科研中心发明了装卸工具,并申请了“用于料卷运输及装卸的工具”实用型专利。 据了解,仅2012年至2013年,天河公司拥有的各类专利就多达20多项。其中高铁导线发明专利项目已成功进入“中国南方农机产业园”,成为行业创新发展的标杆。 “企业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抢占技术制高点,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无往不胜,而专利是创新通向市场的桥梁,是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和核心要素。”何忠琳说。 天河公司的高新枝术产品累计销售额占年销售收入总数的90%以上。事实上,天河的成功有迹可寻,2010年至2011年,天河投入的研发经费就高达1000多万元,而且每年都在递增。除了专门设立的研发中心,还尤为重视与高校合作,通过校企联合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目前该公司与西北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企业科技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血液”。如公司与西北大学组建“西北大——天河精密铜合金研究所”,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生产设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在印象中,生产金属材料的车间通常机器轰鸣、噪声嘈杂、四处油污乌黑,然而,天河公司新厂区的生产车间却是个例外。若不是看到铜带卷等成品,这样洁净的生产车间,还真的很难将它与生产金属材料联想到一块儿。 而让记者更感到意外的是,偌大的生产车间,高耸林立的机器设备井然有序地运转着,在岗的工人却不多。分布在各生产线的工人或坐在玻璃房里,或站在操控台前操控PLC系统,指挥着前方的大机器。“我们公司是从2008年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技改创新的,那时一线的生产工人有400多人,现在缩减到了100人,可以说是从劳动密集型成功向创新技术型转变。”何忠琳说,这些设备许多是从德国、日本、台湾等地引进的,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在近30米长的冷轧生产线一隅,冷轧工段长程振平正娴熟地操控着仪表台上的按钮。程振平告诉记者,这条铜带清洗线每天工作8小时,只需两人操作,便可加工80吨毛料。 这名在天河工作了16年的老员工,见证了天河一步步深入创新技改、发展壮大的过程。“以前老生产线的生产方式相对粗放,干的都是体力活,一天下来累得胳膊酸疼不说,生产效率也很低,同样的工作时间只能生产十几吨。现在我们有技术、懂操控,效率翻几倍,工作起来也很省力。一条生产线就实现了脱脂、酸洗、精刷、钝化、烘干、冷却等工序,产品的品质、附加值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程振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