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复刊那一年,我调入报社,原先教书,突然转行做记者编辑,高兴之余更多的是惶恐,深怕自己文字写作能力太差,不能适应采编工作,进报社月余,人瘦了一圈,多亏编辑部的同事个个真诚帮助,从选取报道题材到撰写报道文字,从修改通讯员稿件到编排报纸版式,都一一给予细心指导,这才使我得以渐渐适应下来。 恰巧赶上那一段如火如荼的改革岁月,大伙的身上都焕发出一股青春和理想的激情,哪怕是上了年纪的同志也不例外。于是我们或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或者干脆步行,夏顶烈日,冬冒严寒,成天往四面八方跑。我们去采访应天行、应志昂、胡晓明、周高球这些办厂能人,去采访林仲如、胡兰群、王发荣、厉汝雄这些种养能手,去采访老山前线归来的英雄战士,去采访抗洪救灾的干部群众,热情讴歌他们的事迹和事业。 更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报社人人都充满了豪情和正气,个个俨然是无冕之王,只要听说哪里出现歪风邪气,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前往调查采写。记得有一次,我们在报社领导带领下,采写了一篇题为《这把肉刀长了毒眼睛》的批评报道,文章见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大家都拍手称快,感觉特别过瘾。 在报社三年多,我印象最深的是同志们之间那种纯洁舒畅的人际关系,无论职位高低,年龄大小,人人充满了真诚和友善,没有虚伪狡诈那一套。正因为如此,我特别留恋那一段岁月,当年用过的那本记者证,我珍藏到现在还舍不得扔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