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古渡吟风 十二月三日下午,前往仙居皤滩古镇一游。皤滩,位于仙居中部,离县城近三十华里,是仙居母亲河永安溪五溪交汇之处。车近皤滩,但见永安溪水面浩荡,水流清澈,四望群山,古镇地处河谷平地,青砖黛瓦,白灰粉墙,屋舍俨然,颇具水乡景象。自古皤滩之兴,全在永安一溪。永安溪,横贯仙居全境,南注临海始丰溪汇入灵江。在古代大宗货物主要靠水路的条件下,浙东南沿海的鱼盐等,就沿灵江、永安溪源源北运,在皤滩拢岸,再经陆路运销浙西、江西等地,因此,苍岭古道也在此起步。皤滩的区位优势,使其有交通之便和鱼盐之利。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是海盐的重要中转码头,浙东南山乡的著名商埠,到清朝中叶发展到顶峰时期,最为繁盛。皤滩因盐而盛,也因盐与永康结下不解之缘。永康“七山一水二分田”,自古生计艰难。百姓除种田务农,有手艺的,串乡走巷“打铜打铁走四方”,没有手艺的,凭力气去仙居担盐卖。我父亲青壮时也曾是众多担盐人中的一员,赚点“着力铜钱”。贩盐的人一多,就形成一种特殊行当,因为他们翻山越岭,也被冠上“山商”的雅号。明朝时,永康百分之七八十的盐就靠山商供给,而所有这些盐都来自皤滩。 千年皤滩,昔日风光早已不再,但行走在鹅卵石铺嵌、二公里长呈龙形的古街上,最有盐镇特色的当属两边林立店铺柜台的立面均用石板,而民居古宅、勾栏瓦肆、妓院赌场、书院私塾、祠堂庙宇……遗迹犹存、格局还在,不失古色古香,不难想像当年商贾云集的繁华,也许不少永康人都曾在此踯躅勾留。皤滩之利在于水,古时的永安溪白帆点点,船只如梭;溪边码头,场地开阔,规模宏大;镇内还分布着永康埠,武义埠、东阳埠、缙云埠和公埠五大商埠,车如流,人如潮。永康埠,永康山商贩盐之路的起点,他们由此踏上苍岭古道,络绎于途,渐渐隐没于群山的云海之中。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数次车行苍岭,上盘下旋,虽无蜀道之难,也足令人惊心。古道贯穿崇山深谷,上下几十里,挑着沉重的盐担翻越,是何等艰辛,那苦是非一般人所能吃的。担盐难,卖盐也难。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富商巨贾厌恶山商争利,勾结盐务官署,严厉设禁,使山商无法插足,盐价因此飞涨,山商辛酸,百姓叫苦。当时,曾任兵部左侍郎的王麓泉,以实情致书盐署,变禁止为开放,山商、百姓无不叫好。沧海桑田,到了民国初期,因公路、铁路运输的兴起和便捷,山商贩盐终于寿终正寝,皤滩古镇也洗去昔日铅华,古盐埠也仅剩一片陈迹,只有永安溪依然汩汩南流,不舍昼夜;而永康山商贩盐的历史似乎已经遗失,只有用盐太咸时,人们还总说“仙居侬敲死”和“敲死仙居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