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五峰·重楼
3  4  
永康“书林”小记
曾经松风
盘龙谷风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13年4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康“书林”小记
■ 胡德伟
2013-04-24

  这是一册汇总永康籍作者近年来正式出版和非正式出版的社会科学类、文艺类、科普类图书的书录。其缘起于笔者在一次学会活动中的提议,当时的目的是为更多的人搜寻、阅读这类书籍提供方便。由于与会者的共鸣,市文联与社科联会商后发出征集图书目录信息的通知,得到众多作者的支持与帮助,经过编辑者半年多的努力,遂有了这册小型的资料书。

  永康人素有勤耕苦读、习艺著述之风,即使改革开放之后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今天,仍有不少人终年或业余遨游于文海、潜心于史林、枯坐于书桌、痴情于字墨。本书汇集了近八十余作者简介、近二百部作品简录。作品中,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政论、纪实、自传、地方民俗、古文、戏曲、摄影、美术、书法……各具体裁。作者群中既有国家级和省市级协会会员,也有芸芸众生的“普罗大众”;既有入门多年的专业人员,也有偶尔操刀的初生之犊;既有在繁忙工作之余奋笔疾书的“赶路秀才”,也有以写作为己任执着追求的职业个体户;既有长年勤于笔耕的小城作家,也有离岗以后静下心来回溯工作剖析人生的离退休干部;既有风华正茂的文学青年,也有鹤发童心的耄耋写手。

  集中图书的写作和印行,无疑为丰富永康文化、翔实永康历史、普及科学知识、弘扬伦理道德作出了贡献。林林总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文艺作品,或许由于其出土于小县城的原因,未能在全国乃至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其影响之处,对身处物质社会的人们所起的开导安定人心、抚慰温暖心灵、携手众人前行的作用是大同小异的;各种朴实无华的民俗、百工、土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文字图录,是对永康传统和历史的最后抢救;许多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作者所撰写的纪实文章,既有自己一生的经历,也有对自己亲历或了解的发生在永康的重要事件的记录,这种“别史”、“杂史”和“野史”,除了回顾人生,启迪后代,对永康乃至更大区域的“正史”将起到充实和校正的作用。

  作品是生动的,但写作毕竟是枯燥的。一想到收入本书中的每位作者不辞劳苦风尘仆仆跋涉采风、孜孜不倦夜以继日爬格子的情形,更有甚者与病魔搏斗与时间赛跑以生命坚持写作,我们不禁肃然起敬。诚然,写作不能赚大钱,写作不能升官,写作不能聚朋会友结党营私,但,我相信对于执着写作的人们来说,他们会视写作是生活,写作是责任,写作是追求,写作是毕生奋斗的归宿。有人说理想社会应该有三根重要支柱,一是文化的教养,二是社会的担当,三是自由和自主。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一批为公益全身心投入的人,没有一批不把安逸生活当作唯一目标的人,没有一批信念坚定、意志坚强,能用手中的笔臧否社会坚持正义为民请命的人,那么理想将会永远离我们而去。由此,正是写作者们淡泊名利忍受寂寞默默努力的意义,也是我们用书录这一方式将其作品发扬光大继往开来的意义。

  本书录的收集以图书馆与档案馆提供的资料为基础,再加上编者通过各种途径努力联系上并提供相关资料的作者书录。至于时间划到1992年是偶然的,无非有一个“建市二十周年”之意。由于种种原因,有部分对象包括若干著名作者的书录由于未搜集到相关信息而未能列入;也由于同样的原因,新永康人中已加入永康市文联或社科联下属协会的几位优秀作者未能列入。以上遗憾包括本书编排中的不足均有待再版时补正。

  (本文为《永康建市20周年出版图书录》序,标题系编者所加)

下一篇4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康日报 五峰·重楼 15 永康“书林”小记 2013-4-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