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棠,珠山三村人,生于1877年,1928年卒于金华。他一生除了攻法律,做律师外,就是喜欢买书读书、藏书。他藏书之多,当时在金华八县里也出了名。 王德棠出身贫寒,但一生好学。他父亲原在义乌毛店种田兼卖豆腐干过日子,生活清苦,渴望子女能够读书,有个出路。王德棠七岁时,他父亲就打发他在一个姓毛的老先生家里读私塾,先读《三字经》,读了背,背了抄,抄了默,合了书本子他也能默写出来。他父亲手头紧,没有钱买书,王德棠就动笔抄书,他抄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抄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抄了《左传》;抄了《古文观止》等等。抄30本书读,晃头晃脑地“读唱”,然后闭着眼睛摇着上身背诵,“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学有所长之后,就去考“功名”,三年考一次,25岁时中“秀才”,他是清朝最后一届科举制度的“秀才”。接着废科举,兴学堂,当时有法政专门学堂、工业专门学堂、农业专门学堂、医学专门学堂。王德棠考进“法专”,读四年毕业,毕业后去热河省丰宁县当承审员,之后又去北京考知事及第,当代理县长半年。辛亥革命回永康,先任禁烟局局长,接即任永中校长约1年半之久。月薪30大洋,在此期间王德棠不但喜欢买书、读书、藏书,还开始写作,写了《物物轩》文集,可惜未传世。 “洪宪”以后护法运动,永康吕公望当了江浙督军兼浙江省省长,王德棠与吕有交情,辞去永中校长职务去杭州任职,不久吕公望不当省长了,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情形之下,王德棠只好去职到金华当挂牌律师,一当20年,直到51岁去世为止。 当时(民国11年前后)金华有60多个律师,浦江的石镜湖、东阳的金品发、永康田桥的田红、城内的王锡圭(金华律师会会长)、珠山的王德棠等最有名气,因此收入也不错。王德棠家雇有书记1人,烧食1人;在珠山老家造屋7间,置田18亩,还供养了5个子女读书上学,除以上开支外,就是买书,凡能购者不惜重金,有时手头紧了,就节衣缩食省钱买书,成为当时金华八县里少有名气的书迷。他的藏书,大都是刻印线装本,其中有《二十四史》、《十三经注疏》、《全唐诗》、《百家诗集》、《李白诗集》、《韩愈诗集》、《杜甫诗集》、《白居易诗集》、《金石聚》(所有中国碑楷集中在一起),《王羲之兰亭序》、《朱子全书》、《资治通鉴》、《十三经古注诗选》、《续通鉴长编神宗》、《湖海楼文集》、《古经注春秋》、《天下郡国利病书》等珍贵古籍共约八千余册。二十四史“聚珍本”,“百衲木”都很珍贵,先后在买书上约花银元三千块,当时可买四五千把田。 王德棠爱书如宝。这些刻印线装本多半用“官堆货”(比毛边纸好一些),为了便于保存,榧树簿板,上下钻成四个孔,穿线棚紧,三间楼上、几十年书橱,都装满书。书橱很讲究,全是樟木所做,还请当时金华的名画家蒋莲僧(清举人)画上画,书法家金兆丰(金华人)、曹世治(夏杜曹人)、施商霖(永康唐先人)写了字。为了便于翻阅,分“经、史、子、集”四部分编。书皮盖有“王德棠藏书印”,书面盖有“狮峰居士”印。藏书在金华时,还有一间阅览小楼,专供借书人就读,吴晗当时在省立七中读书,就经常来阅览。他一边读《史记》,一边记笔记,很认真。 1927年,王德棠雇了2只船从金华把藏书运回永康象珠,想在象珠溪沿一丘八十的田里造藏书馆,供人阅读,不幸在第二年逝世,藏书馆没有造成。到了1946年,其长子王佳薪(黄埔十一期生,当时任陆军辎重兵车兵团第七团第二营副营长)从贵阳回永,他决意把父亲留下的珍贵藏书送给金中母校,与校长方豪(金华人)接头后,校方派了3个老师,2个学生代表,与王佳薪洽妥后,即雇了10个担脚,3辆手推车,人挑车推,花了五天时间把书从象珠运到永康县城,再与金、武、永汽车公司董事长胡介亭洽妥,用2辆汽车把书运往金中。金中接书后很感激,专门搞了藏书馆,还把王德棠照片小传用镜框挂在藏书馆的墙上。 王德棠的大女儿王梅斋与丈夫胡智源,王德棠的第二个女儿王兰斋,姐妹俩都是饱学之士和重乡情的有识之士。1993年,姐妹俩慷慨解囊,为家乡珠山小学各赞资10万元人民币,建立教学楼。珠山小学把它取名为“德棠楼”,以资纪念和千古传颂。王德棠长子王佳薪的儿子王凯带头出资2万元,为象珠筹集教育基金28万元。这些,都是王德棠藏书育人精神的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