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五峰·重楼
3  4  
话说“叠八仙”
大山深处
难忘的记忆
乡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2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山深处
■ 杨中街
2013-02-20

  永康东部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小村。这个村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永康的井冈山——金竹降上村。

  金竹降上村原有六七十户人家,200多个山民。改革开放后,村里的青壮年都陆续走出大山,外出挣钱,只留下40多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故谓老人村。这些老人终年勤勤恳恳,辛辛苦苦,一心扑在山地里劳动,他们所付出的体力和汗水是山外人的几倍。

  村里的40多位老人个个精神抖擞,体质强壮,常年顽强地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只有疲劳,没有悲观,还很少有人生病。

  全村除几个“农家乐”经营户外,其余全是靠出售腌菜为主的生产经营户。出售腌菜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劳作。他们在狭小分散零星的坡地上种菜,从播种、移栽、施肥、治虫、除草、浇水至收获,所付出的劳累可想而知。而要把新鲜的菜制成腌菜,又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鲜菜收获后,老人们一挑一挑把菜挑到房前屋后晒干,再收起用清水洗干净,待菜上的水滴干后,用菜刀把菜仔仔细细地切碎。然后用食盐搅拌均匀后倒入缸中摁实,再用石头压紧,并遮上塑料布盖好才算完事。

  大冷天制作腌菜至成熟,需要个把月的时间,成熟的腌菜要用肩挑的运输方式外出销售。凌晨3时左右就动身把两篮百把斤的腌菜挑担上路,在矿灯的照明下,通过20多里弯弯曲曲的山路方可乘车,下车后挑到菜市场设摊出售。一般需要一天才能卖完,待回家已是傍晚天黑。二头黑的卖菜生活是老人们的家常便饭。

  除经营腌菜外,老人们还种植马铃薯、玉米、番薯、黄豆、西瓜、稻谷之类的农作物,同时还养殖鸡鸭猪牛等禽畜。他们用多余的农产品出售,点点滴滴的收入,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每人腰包大都不空,倒也过着有食有余、自乐自在的生活。

  一年365天,老人们始终如一地埋头苦干。全村上下没有闲人聊天,人人都忙得不亦乐乎,连看电视都挤不出时间,更谈不上打牌搓麻将之类的娱乐。因此老人村是一个无赌博、无犯罪的守法村。老人们很少走亲访友、旅游观光、看戏等休闲生活,他们生活在一个劳动着宁静着的平淡世界。

  老人村位于海拔600多米的高山之上,既无家庭作坊、厂矿企业的不良污染,又没有车辆奔驰的尘土飞扬,并且村庄四周都长满茂密的竹木森林,人们呼吸到的空气是非常纯净新鲜的,这是身体健康的一大因素。

  “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老人们生长在高山,常年饮用山上的泉水,既干净又清甜,对延年益寿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幽静的山村,没有任何机器马达的轰鸣,自然没有噪声。人们耳朵所听到的只有林中鸟雀柔和的啼鸣和清脆悦耳的蝉叫声。真可谓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清静境地。这种静,使人们心静如水,没有苛求,没有非分之想,没有奢侈之心。

  老人村气候宜人,山上的气温跟山下相比起码低7℃。所以每当炎热的夏天,山下酷热难耐之时,老人村的温度却十分凉爽,在夜里睡觉用不到电扇,还须盖被保暖。外地人来老人村住上几夜,还真是一种相当不错的避暑享受呢。在寒冷的严冬,山外平原地区的积雪都已融化殆尽,地面干干净净的时候,老人村却是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的别致风光,因而吸引了无数摄影爱好者前往。

  老人村视野广阔,站得高、望得远,站立山顶,博览四周,能看到永康、缙云、武义、仙居、东阳、义乌、磐安、金华等地的广阔地域,使人眼界顿开,心旷神怡。

  老人们天天上山下岭挑担行走,步行赶路,无形中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取代了任何健身运动,增强了骨骼、肌肉、血液、呼吸等新陈代谢的良好运转机制。

  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来老人村旅游。他们都喜欢来山上吸上几小时的新鲜空气,观看秀丽的林中村庄,饱览广阔原野,不断的游客给老人村带来了新的生机。

3上一篇  下一篇4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康日报 五峰·重楼 15 大山深处 2013-2-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