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晓鸣 实习生 章芳敏 “ 20日正逢双休,方岩镇葩陌村内热闹非凡,村民们聚集在一起,翘首企盼一位七旬老人的到来。 当日,程同文先生回乡赠书活动在宗祠前举行。早上7时多,村民们就陆陆续续来到这里,还准备了鼓乐队前来迎接。 “老程是我们村里人,他要把《永康百工图》送给我们,让我们有机会把永康传统手工艺‘保存’起来,真的十分感谢!”村民们高兴地说。 历时十年为永康百工留影立传 永康“五金之都”源于“百工之乡”。可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艺已经渐渐远去。为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2年起,程同文耗费十年心血,跑遍永康,四处调查,为永康百工留影立传,真可谓是“十年磨一剑”。 程同文四处寻找传统手工艺制作素材。例如黄泥壶,曾经是每户百姓家中均备的普通茶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泥壶逐渐被瓷壶、玻璃壶、不锈钢壶等代替。土陶窑越来越少,如今只剩下冯寿台这一家,有人称他为“末代土陶工”。 多年来,程同文十余次去冯寿台家采风。2011年六七月间,他又去了多次,对冯寿台制作黄泥壶和药罐的过程进行了跟踪采访,拍摄了一组组照片。为后来《永康百工图》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是历时最久的一次跟踪采访,花了近10年时间。最大的意义就是拍摄到了黄泥壶的制作全过程,给后人留下了很宝贵的资料。”程同文笑道。 一本不过瘾,不辞辛苦再续一本 两年前,程同文的《百工流韵》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成为了第15届中国五金博览会的来宾赠书(本报2011年曾作报道) 。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程同文总觉得《百工流韵》记录得还不够全面。于是又用了两年工夫,挖掘记录了已经消失的手工艺几十类,诸如补缸补铜壶、刻镰刀、绷纱箩、刻麦磨、木风箱、土砖瓦、造纸坊、糊灯衣、扎花灯、老裁缝等等,出版了另一本《永康百工图》。 《永康百工图》几乎囊括了主要的永康传统手工艺,包括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消失的打丝线、织纱袜、手工制革等手工艺。该书选题广泛,洋洋大观的手工制品,以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图展示,朴实无华的言词加以描述,图文并茂,留存于世。本书既是一部可看、可读、可存的百工图,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爱乡教育的好教材。 实现诺言,把作品献给家乡父老 此次回乡赠书,程同文要把出版发行不久的《永康百工图》赠送给葩陌村每户村民,共计130本,价值上万元,并让村图书馆收藏,以表达自己一份浓酽的爱乡之情。 看着村民们个个手捧散发墨香的《永康百工图》,程同文甚感欣慰。他说,为永康百工著书立说,能为抢救、保护永康传统手工艺作出自己的贡献,觉得很开心,也很有意义。此次回乡赠书,实现了“把自己的作品献给家乡父老”的诺言,与家乡父老共享创作的快乐。 据了解,《永康百工图》被第17届中国五金博览会组委会选中,列为来宾赠书。打开书本,五金百工气息扑面而来:“打铜打铁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的谚语,以活生生的图片形式跃然于纸上。书中鲜活地再现了“打铜、打铁、土陶、补缸、绷纱箩和刻镰刀” 等一幕幕早已封存于永康百姓记忆深处的场景。 作品受好评,老人打算耕耘不止 市委书记张伟亚在《永康百工图》中题词:永康百工、源远流长。 市长徐华水在序言中对程同文称赞有加:“作者是一个年逾花甲的人,却是个闲不住、总在忙忙碌碌的人。他耗费了十年的心血,用镜头和手中的笔为濒临消逝的传统手工艺留影立传,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辛勤耕耘,栉风沐雨。继《百工流韵》后,再一次为大家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翔实的永康百工图。” 葩陌村村委会主任程远告诉记者,程同文很热心,每年村里的文化活动,他都会主动前来为村民们拍照,并把照片用镜框裱好。本次除了赠书,还有百工图片展,将在村里展览3天,让村民们尽情欣赏。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年轻村民,他们认为,对于永康百工,自己所知甚少,程同文阿公回乡赠书,实实在在为他们补了一堂很好的历史课。 “《永康百工图》反映了永康历史,没有百工历史,就没有未来五金文化的发展。”程同文说。下一步,他打算继续以永康历史文化为题材,再出一书,书名拟定为《山水永康》,从各个方面尽情展现永康大好的山水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