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五峰·重楼
3  4  
馒头本是此滋味
历史不会忘记
食于野
打秋风是门技术活
稻草蓬之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0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历史不会忘记
■ 徐杲
2012-10-17

  1949年5月8日,永康解放,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值此新旧政权交替之际,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建设好新中国的各项事业,根据党的要求和工作需要,我们永康与全国各地新解放区一样,有一大批出身贫苦的地方优秀青年,被吸收进新的政权的各个部门中,参加了革命工作。他们中的多数,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和锻炼,后来逐步成为本地各部门的领导骨干和中坚力量,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直到改革开放前期本地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曾在武义、永康两县教育系统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后在永康市宣传系统党委副书记、市体委副主任岗位上退休的陈恭泰同志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位。

  老陈同志出身贫寒,早年丧父,慈母改嫁,在祖父母身边长大。放牛、担柴、种田,挨饿受冻。新中国成立,使老陈感到了由衷的兴奋,积极参加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来。他于1949年8月开始担任农会文书,1951年10月正式参加工作,195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老陈同志在职期间,特别是在武义、永康两县教育系统工作期间,为了两县的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义务教育的普及、实施;城乡群众的扫盲工作;两县教育质量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及办学条件的改善,做了大量繁琐、辛苦的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毕生的精力。这次他把自己一生中主要的工作经历及妻子等家人的基本情况整理出来汇编成书,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一方面,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写:“写点家史,为子孙后代留点史料。社会在飞速地向前发展,殷切希望裔孙们弘扬祖先优良传统、继往开来、同心同德、团结拼搏,为祖国繁荣富强、世代子孙兴旺发达奋斗不懈。”另一方面,通过陈恭泰同志对自己工作经历的回顾,我们也可以从中更多地看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这段时间参加革命工作这一代人的工作轨迹,了解、研究新中国建立后的史料,这对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当前的各项工作,都是十分有益的,历史不会忘记这一代人的贡献。

  陈恭泰同志是我的老领导。1987年9月,我从东阳县南马一中党支部书记岗位上调回永康工作,被安排在永康县教育局担任秘书股股长,与陈恭泰同志共同工作了三年多。在我的印象中,老陈同志经验丰富,处事能力强,是一个顾全大局、勇担责任的老同志。在当时教育局领导成员中,有一部分是按“四化”要求,刚从基层选调上来的干部,他们行政经验相对不足。因此,教育局当时一些重要工作领导责任都是他这个不是正职的老同志在实际承担的。如民办教师处置问题,初始的教师职称评定,全县共有133个中小学危房的改造及抗灾救灾等。我当时曾一度被借用局职称改革办公室并担任中小学危房改造办公室副主任,许多事是亲身所历。当年陈恭泰同志对教师来信来访的热心接待、处理,对职称评定工作认真仔细的把关,对中小学危房改造的日夜思虑、担忧和筹划,对处理领导关系时的忍辱负重、顾全大局。这些情况,至今历历在目。陈恭泰同志作为一位老同志,平时善于学习、爱惜人才,重感情、重情义。凡是被他看中、看准的中青年干部,总是积极向组织上介绍、推荐,放手大胆使用。对一些已去世老同事、老同志的子女及老部下,只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他总是尽力给予关心、照顾。这次本书的出版,将会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老陈同志,客观公正地评价老陈同志并学习他的许多优良品德。

  (此文为《我们的家史》一书的序言,编者有删节。)

3上一篇  下一篇4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康日报 五峰·重楼 15 历史不会忘记 2012-1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