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末,笔者曾就读于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一次唐由之副院长给我们上中医眼科课,课余时唐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那是1975年7月,唐老师与医疗小组成员替毛主席摘除了白内障,留在中南海毛主席的住处照护。就在手术后的第五天,房间里只有毛主席和唐老师两人,戴上眼镜后毛主席起先静静地读书,后来小声地低吟着什么,继而突然嚎啕大哭,唐老师见他手捧着书本,哭得白发乱颤,哭声悲痛又感慨。事发突然,唐老师紧张又害怕,不知如何是好,赶快走过去劝慰他,让他节制,别哭坏了眼睛。过了一会儿,毛主席渐渐地平静了一些,同时把书递给唐老师看,只见书名是《龙川文集》,其中是《念奴娇·登多景楼》。此时我不无自豪地插嘴:“陈亮是我的同乡。是南宋时期的思想家,也是文学家,对当时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只以凭江拒金人南犯为满足,十分愤慨。多次上书言事,两度被诬入狱。”唐老师赞许地看了看我点点头接着说,读了陈亮的词,毛主席为什么痛哭失声?唐老师当时不敢问,毛主席也没有解释。唐老师让我们议论一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到上课时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 最近,重读《陈亮集》,想起当年唐老师提出的疑问。《念奴娇·登多景楼》是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到建康和镇江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的策略。途中登镇江北固山“多景楼”,心潮澎湃,写下了此词。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恁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陈亮先描绘了镇江的山川形势,不过天堑不应该消蚀了主政人的抱负与勇气。下面紧接着就借此批判六朝统治者,来揭发南宋当局偏安苟且的思想本质:原来这样的政策,只不过是为少数豪门世家的狭隘利益打算而已! 毛泽东主席,乃伟人也,一代风流人物,曾嘲笑秦皇汉武和成吉思汗,且声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1975年,82岁的毛主席已然老矣,祖国尚未统一,接班人培养不够理想,国内外形势并不顺心,一切的一切心有余而力不足。当读到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顿时触动了伟人心灵的痛处,不由得内心的焦虑、悲怆显露于外,我想这应是毛泽东主席当年情不自禁地流下“英雄涕”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