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库地处华釜山麓,地势东高西低。有二水:一为乌江溪,一为方岩溪,自东向西横贯村前。 乌江溪源出大山头,此流经上里叶,入黄坑口水库。经独松溪至先盆合桐坑溪,西流经后浅琴溪、葩溪,经画眉岩合立溪,入胡库门前溪。在村西,下溪山边合方岩溪后,西北经下溪池,至世雅附近的龙明山入华溪。 方岩溪源出方岩寿山坑。北流经派溪、前柳,转西北经前杭村入胡库地域,横穿胡库前田畈,在下溪山边汇入乌江溪。乌江溪干流长十几公里,集桐麓、戈阳、柘岭、寿山、方岩、橙峰诸山之水。胡库旧名库川,傍川而居,如财入库,谓之库川。 水是生命之源,凡城市者皆临水而建。水利更是农业的命脉。旧时胡库为28都,地处永康盆地东缘,平原与山区的交界地带。东去独松、派溪等地为35都,属山区、半山区。只要独松、先盆、柘岭等地下雨,胡库天晴也无妨;俗语:“三十五都的鱼,二十八都的水。”人们筑坝蓄水、开渠引水。丛葩陌下来的溪流,先是流经朝北山坝,灌溉上千秧、上千斤坦的几百亩农田。接着溪流汇合立溪坑之水,流经上麻车,古人在溪中岩石突起处,因势取巧,筑起石坝取名天生坝。 天生坝的蓄水,源源不断灌溉胡库后田畈上千亩农田。甚至上山头、前郦、下溪池,古山佛塘凉亭的田地均受益匪浅。历史上的大旱年份,更是发挥效益,普惠一方人民。天生坝对于胡库,犹如都江堰对于成都平原一样重要。 天生坝的水源,不仅有农业生产的功能,且有生活功能。水流由东贯西,流经整个胡库村。从水碓头起流经胡库村中的樟树塘、王店塘,日夜起着洗涤、排污、净化的作用。我家的后檐就是水渠,晚上睡在床上,时而听到鱼儿“啪啪啪”逆水而上的声音。特别是春夏天气暖和的时候,常见鱼儿戏水。清波荡漾,日夜流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呈现人与水融洽和谐。 利用水坝,拦水舂臼,俗称水碓。胡库上村东端,今渠道以上的村落,至今称为“水碓头”。50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胡库的几座水碓。上村一座上世纪60年代初,新造而半途而废的水碓旧址,就在临溪的大路边。下村有两座水碓,均在俗称“壁头”,即今胡公陵园内。一为老水碓:临溪而建,三间建筑。几经变迁,水碓的最后主人是其湾、茂丕、茂来等几户人家。一为新水碓:是上世纪60年代初建,引太平水库东渠的水源,为大队集体经营的。水碓有二种:一为冲碓,水流冲击木轮的下部而转动,要求水力较大;一为浇碓,是水流浇在木轮的上部而转动,比较省水。 水碓日夜发出“轰轰轰,隆隆隆”的巨响。俗话说:“要睡不怕水碓楼”。回忆少时,同母亲把玉米、小麦抬到水碓去磨粉,感到水碓楼的好奇好玩,哪知大人们的愁苦,世道的艰难。那临溪而建的低矮小楼;楼前的滚滚溪流;楼上的石磨转动的“隆隆”声;楼下是巨大水轮转动的“轰轰”声;流水的哗哗声……居然留在脑子里,挥之不去。近年,旅游时,也曾见到水碓、风车之类。今人看来是一种风光,一道景致,一样稀罕时髦的东西。殊不知,我们家乡原本就有。库川《胡氏宗谱》1961年条目下记载:是年,下村购置碾米机、磨粉机,办起粮食加工厂。1969年条目下记载:是年上村购置碾米机、磨粉机(抽水机)办起粮食加工厂。从此,千百年来的石磨舂臼走进历史;临水而建,屡见不鲜的水碓楼才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 天生坝,天生的坝,鬼斧神工是值得怀想的。而所谓“两水归津”,则是胡库门前溪与方岩溪交汇之处的一爿地方。古时候,很少砌溪岸,水流河东河西,随心所欲。所以,两水归津的面积,不是一成不变,总有百来亩地方吧。 这爿地方,本地人俗称:下溪。是名副其实的好地方,更是小孩们的乐园。从前,树木茂盛,如果过下溪桥,在安西亭往东看胡库,是断然看不见村子的,至多也只能看见文昌阁三层楼顶葫芦上的方天画戟。作为村子的风水山,有专人看守,所以树木培养得很好。 说是“两水归津”,其实就是陆地、水流、沙滩、草地夹杂其间。树林浓郁:有构树、杨树、柳树、樟树,其间构树最多,杨树次之。老树纵横,阴翳蔽日;枝丫重叠,龙盘虎踞。小孩在树丛间跳跃,有时从这棵树跳到另一棵树叫“过树丫”。捉迷藏,甚至躲在树丛间不下来。树下是沙滩、草地、鹅卵石。溪边的老树横卧在水上,从这独木桥上走向对岸,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每逢春夏之交,雨水充沛,枯老腐朽的树干上,会长出木耳来。构树上的木耳是可以吃的。 采柴禾,树林间,干枯的枝丫不少,孩子们是很快就能把篮筐装得满满的。树丛中,还长着一蓬蓬水杨梅刺,果实像小圆珠似的满蓬都是,“水杨梅”红艳艳,又酸又甜,味道好极了。有时,地上长出一朵朵蘑菇,俗称“褐蕈”,也叫香菇。褐蕈煮豆腐是一道好菜,滋味香甜。这是采柴禾孩子们的附带收获。 溪水清澈,沙石历历可见。红斑鱼、花斑鱼、长白鱼自由游弋;沙鲇静静地贴在细沙上;鲶鱼躲在像胡须一样的树根中,有时摆动长须、开着大口突然袭击小鱼。这里是广漠、自由、原始的,连那粗粗细细的沙,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两水归津”——绿洲,是胡库人脉搏跳动的原动力——心脏。“四清”时期,担溪滩,后来又砌了石岸、造了公路。两水归津就渐渐消失了。 2009年6月在胡库下溪立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古树群保护碑”保护的29株樟树,这是两水归津仅存的一点遗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