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我曾从《归去来兮辞》挖出“胡不归”三字作为笔名,但只用了几回,就不好意思再用了——陶渊明所以敢于挂冠归去,其底气盖来自于家有数百亩“将芜”的田园可耕,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可住。而我不过一介市井飘萍,田地没有一分,连儿时赖以栖身的公婆岩脚的二间老屋,也早已倾圮了,又能回到哪里去?然而越是烂头壳,越爱做清梦。我对于回归田园的渴望,反而与日俱增,几近于痴迷了。今年春天,老朋友王岳阳邀我同游大洋洲。开始我颇为犹豫,但一听说那里乃是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斩后奏,办妥了出游的一应手续。3月21日下午,我们从杭州萧山机场出发,经香港转机飞往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奥克兰。 出国旅行,最怕夜宿机上。我们乘坐的CX107航班,虽然是能容500多人的空中客车,座位却并不比小飞机宽敞,活动一下腿脚尚感不便,更不用说睡觉了。漫漫十多个小时、1万多公里航程,我做筋做骨,苦熬苦挨,身体和精神都几乎到了崩溃的临界点。但当我得知飞机已越过赤道,很快就将抵达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国时,麻木的神经和僵硬的四肢立马恢复了活力。我伸手推开一直紧闭的遮光板,炫目的强光一泻而入。原来此时已是新西兰的中午(新西兰时间比北京时间早5个小时),飞机正在下降,舷窗下浮光跃金,一碧万顷。我像《桃花源记》里穿过山洞的武陵渔夫,倏忽之间,眼前豁然开朗,心中兴奋异常。终于看到飞机场了。但这是怎样的飞机场啊?——简直就是一张漂浮在海平面上的硕大无朋的席子。真担心由于承受不了飞机降落时的巨大冲击力,“席子”会把我们包成饺子扔进浪涌沸腾的“海锅”。 新西兰国土面积27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江浙二省面积之和);人口则更少,只有400多万,与金华市人口相当。奥克兰虽然是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却只有11万人,还赶不上我们永康市区人多。因此即便是市中心,除了川流不息的车辆,绝少熙来攘往的行人。奥克兰素有“天使之城”的美誉,有幸生活在这里的“天使”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入住酒店的路上,导游带领我们参观了富人聚居的百万豪宅一条街。富人区是销金窟,总该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了吧?一幢幢造型别致的别墅小楼,掩映在庭院的繁花绿树之间,依山临海,鳞次栉比,果然富丽堂皇,豪华气派,但绵延数公里的偌大一个小区,居然静悄悄的不见一个人影。后来我们又去了这个号称“帆船之都”的城市里一家最负盛名的帆船俱乐部。泊在海湾里的帆船大大小小数以百计,但除了桅杆和缆索上的旗帜迎着海风猎猎飘扬,同样听不见一声喧哗,看不到一个活动的身影。奥克兰似乎不是一座真实的城市。我甚至怀疑,这里该不是海市蜃楼吧? 翌日,我们驱车三小时,从奥克兰前往地热中心城市罗托鲁瓦。公路两边天开地阔,无论山丘缓坡、平原谷底,全是芳草如茵的牧场。牧场的围栏多以原木构建,偶尔也有用漆成白色的木板作栅的。牧场的主人和规模尽管各不相同,牧场的结构、设施乃至围栏的样式,却几乎完全一样。多数牧场中央都有一棵或几棵叫做“四翅”的大树。主干粗而矮,枝桠旁逸斜出翅膀似地伸展开来,形成半球形的巨大树冠,仿佛童话世界里的绿蘑菇。但这个童话世界的主角不是牧人,而是牛羊等牲畜。 忽然想起了《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阴山下的这片曾经令我无限神往的大草原,此时此刻却有些黯然失色。这里的天是如此的高阔深邃,与其说“天似穹庐”,不如说像是高悬太空的海洋,茫无涯际,深不可测,蓝得发绿。飘浮天际的白云,犹如翻卷的浪花、远航的白帆,又像羊群在天海上的倒影,厚重而富于质感。头上顶着大海,脚下踩着大海,这种感觉很奇特,很享受。放眼四周,无穷无尽的牧草仿佛经过仔细修剪,简直比公园草坪还要整齐亮丽,扑入眼帘的除了绿还是绿。而这个绿色托盘上的一切都是为牛们、羊们准备的。看,它们正以君临天下者的悠然,尽情享受着灿烂的阳光,发绿的空气和芳草的美味。 新西兰是一个天然大牧场。畜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牛羊鹿马等家畜的数量是人口的好几百倍。听完导游的介绍,我的第一反应是:即使全国的人都去放牧,也管不过来呀。想不到“懒人”自有懒福。这里的牧场全部实行放养,牲畜的吃喝拉撒睡,全都由它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根本无需牧主照料。每天晌午,吃饱喝足的牛们就会自动走到挤奶房前排成一字长蛇队,秩序井然地静候召唤,显得悠闲而富有教养。参观占地350英亩的爱歌顿农庄时,成群的绵羊、羊驼、红鹿、鸵鸟俨然是好客的主人,对我们优礼有加,热情得不得了。它们时而舔舔你的手掌,时而傍着你合影留念。什么是天人合一?什么是民胞物与?新西兰天然牧场这一个个镜头就是最好的注释。 在中国古代,田园牧歌往往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产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看似悠闲洒脱,骨子里却流淌着苦涩与无奈的泪水。新西兰是个移民国家,好像也没有出现过有影响的田园诗人。然而,正是在这个只有几百年历史、现代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我读到了可与天籁媲美的田园牧歌的绝唱——一首用蓝天白云、绿野碧水、鸟语花香、羊肥牛壮的音符谱写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互助共荣的青春之歌,生命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