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文化周刊·西津
3  4  
出彩与朦胧之间
陈亮的教育思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10年6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陈亮的教育思想
2010-06-16

  

  

  陈亮,字同甫,号龙川,永康人,南宋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陈亮一生中曾在永康方岩、五峰书院等处先后授徒讲学过十余年,对教育事业倾注了全身的心血,现存《陈亮集》中的《六经发题》、《语孟发题》、《策向》等,其实就是他与学生讨论时所用的讲义。陈亮在长期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中,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和教学的理论观点。

  1 陈亮十分重视培养爱国的实用人才。主张讲学授徒即教人以天下大事为己任,培养能干英雄伟绩的各种人才,从而承担起救国、保国、治国的重任。实际上,这是陈亮在自己的抗金救国大志未能付诸实施的情况下,希望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树立起救国保国的凌云壮志。他在家乡创办的“保社”,看似平常,实则蕴含了他保卫社稷江山、治国平天下的一片苦心,所以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一个能为社会所用的实才之人。这也是南宋事功学派“以适用为主”的功利主义思想的一种具体表现。其最高目标是培养“非常之人”,即德才兼备,智勇双全,文武兼资,本领宏大,能开拓古今,建功立业的“雄伟豪杰之人”。这种人有敢于“斥百家之异说”、“言当今之利害”的气魄,有“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志向,具有“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气质,经得起“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龙蛇虎豹变见而出没”的严峻考验。其最低目标是“学为成人”,具备“智”、“勇”、“艺”等基本条件,能担起“世界轻重有无”。陈亮向皇帝提出“变通三策”,其中之一便是要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指出只有通过现在教育、用人、科举制度的全面改革,使士人能“成其才而充其气”,使朝廷“任贤使能”,“尽收天下之人才,长智短小大,各见诸用”,方能重振国势,完成复土大业。认为教育在其中显得尤为关键。他说:“自汉以来,其间治乱不常,往往以学校为国之先务,未尝有得一日之安而不从事焉。”要图谋国家的兴盛,首先就必须发展教育,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真理。

  2 自隋朝兴科举以来,通过科举成名成为学子读书的目的,读书成了叩开仕途之门的敲门砖。科举考试内容空洞无物,尽是那些无用的“和式之文”和为人所轻的“八股调”。中举者多缺乏真才实学,学与用严重脱离。陈亮指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生员们埋首书册,多数人不追求真才实学,而只以“猎取一二华言巧语,缀辑成文而为欺罔有司之具”,“其心安得而厚,其材安得而成乎?”认为这样根本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且对社会有实用的人才。

  所以,设立学校不仅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还应使人掌握各方面的技艺和才能,使其适应社会的各种需要。他说:“三代立学于天下,皆所以明人伦也;礼、乐、射、御、书、数,所以广其心而久于其道也。”“天子设学校于行都,使之群居切磨,朝暮讲究,斥百家之异说而不以为诞,言当今之利害而不以为狂,所以养成其才而充其气也。”故无论是儒家经典,还是各种史书,抑或诸类兵家、山川形势、量度权衡、官民商农等知识皆应成为教育的内容,以面向现实,切于实事,符合经世致用的要求。即便是学习《六经》,陈亮也认为主要应学孔子的经世思想。他认为,孔子“进而经世,退而著书”,而《六经》实际上是孔子的经世之作,特别《春秋》,更是其经世思想的集中体现。《六经》之外,《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也都具有“切于世用而不悖于圣人”的思想。所以陈亮强调必须把儒家经典作为古代文献,将其看成是对古代历史的总结,从中找出成败兴亡的经验教训,作为当今兴功立业的借鉴。

  3 当时的科举制度“束天下豪杰于规矩尺度之中”,使“才者以驰而弃,不才者以平稳而用”。更可恨的是,造就了一批“抱规矩准绳之大器,爱毫发丝粟之小才”。陈亮对当时学校教育科举制度所有各种弊端进行了猛烈抨击,指出:“世之学者,玩心于元朝之表,以为卓然而有见。事物虽众,此其得之浅者,不过如枯木死灰而止耳,得之深者,纵横妙用,肆而不约,安知所谓文理密察之道?泛乎中流,无所底止,犹自谓其有得,岂不可哀也哉!”

  陈亮虽深知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但由于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最终他本人还是走了通过科考当官的道路。

  4 陈亮认为应使学习者树立这样的观念,即注重实际,从社会现实出发,考察历史上的治乱兴衰、成败得失,并培养他们解决现实社会各种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则需经受千锤百炼,承受各种社会实践的考验。他说:“人只是这个人,气只是这个气,才只是这个才。譬之金银铜铁,只是金银铜铁,炼有多少则器有精粗,岂其于本质之外换出一般,以为绝世之美器哉。”意思是讲人的材质有聪颖,有愚鲁,有敏捷,有迟钝之分,如何让不同脾性的人能受到适当的教育并有所得是件不容易的事,这要根据其具体的特征来加以调教,提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教育者应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陈亮说:“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学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年运而往,则所该愈广,所求愈众。”主张教育者应根据“人资质各有利钝,规模各有大小”的特点,加以诱导,不应简单地统一施教。同时,他也不赞同为师者俨然高居在上,为学者俯首低头于下的做法,认为师生之间各有所长,应相互切磋,共同学习,以求得不断进步。陈亮在其讲学的讲义结尾多有“与诸君商榷”、“试与诸君共之”、“吾将与诸君共学焉”之类的话,可见他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康日报 文化周刊·西津 10 陈亮的教育思想 2010-6-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