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杨 彪 穿梭在浙江的非遗长廊,无论是遗存的木杆秤制作技艺,一脉相承的省感戏,还是永康打罗汉、永康鼓词……这些曾经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民俗事象重现身影,成为全国非遗大普查中的永康骄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但对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市文化新闻出版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对此,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我市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调研已初步构建起非遗资源保护、宣传推广、保护制度等体系。 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我市永康鼓词、永康打罗汉、永康铜艺、木杆秤制作技艺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先镇石桥头村胡金超被列为国家级九狮图传承人,芝英街道应业根列为国家级锡雕传承人。 去年,非遗普查共收集到比较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0748条,包涵了十类大项,经过分类和筛选,整合成632个项目。在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建立起市、镇(街区)、 村三级普查网络,标志着我市开展了一次大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我市国家级锡雕传承人应业根,从13岁开始从事锡艺,60年来孜孜以求,继承传统,刻苦钻研,博采众长,技艺精湛,制作的烛台、锡壶、锡罐、香炉等颇受欢迎,部分锡制品被转送外国朋友。如今他在芝英“业根锡器店”打制锡器,传承五金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去年4月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郑长铃亲临他家,对他的技艺和作品赞不绝口。 如何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魅力,焕发出时代活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吕美丽表示,要充分利用我市经济和文化优势,积极开掘和整合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与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进一步结合起来,创新非遗文化“走出去”的主体、载体和渠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是满足人民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具体体现,因此,今年该中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作。如采取了系统保存、活动展示、建立传承基地等形式,抢救保护濒临消失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 协办单位 —— 永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永康“非遗” 让文化遗产更有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