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伟文 前几天,本报报道前仓镇石雅村种下十几年的杨梅还不长果子,后来村民在水果专家的指导下改进果园管理,如今杨梅变成了“摇钱树”。 与石雅相邻的塘头村杨梅种植户陈庭瑶,也有类似经历。他在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合理施用多效唑等生长调节剂,控制杨梅长势、提高坐果率,这是杨梅果园管理的重要一环。 控制长势 促进坐果 陈庭瑶的杨梅果园就在三联水库坝口、通往盘龙谷生态农庄的公路边。其妻摆了个杨梅摊,在路边叫卖。17日傍晚,有游客进山游玩,出来时他们顺便拎一篮回去。 “杨梅管得太懒不会生,施肥太‘勤’也不见得就好。”陈庭瑶说。 1983年,陈庭瑶种了150多株“东魁”杨梅。起初他不去管理,任其自生自灭,七八年过去了,杨梅还不结果。大概在十年前,陈庭瑶加紧给杨梅施肥,但杨梅的产果率并不高。后来,他施用生长调节剂,有效地控制了杨梅长势,促进了杨梅的坐果。 他的做法是这样的:对长势旺盛的杨梅施用适量的多效唑,当抽出的新枝叶达5厘米以上时,一年一次进行叶面喷施,多效唑药效可保持一年到一年半;或者,把多效唑和肥料适量混合,进行地面施用,这样药效可保持四五年。多效唑不能用得太多,否则影响杨梅的品质和产量。 由于管理得当,陈庭瑶的杨梅要比别人的杨梅个大、肉甜,品质优良。去年,他卖杨梅的收入上万元。 先促后控 把握剂量 据统计,我市杨梅种植总面积7000亩左右,主要为“荸荠种”、“东魁”品种。高级农艺师陈红星说,根据杨梅的生长情况,应适时、适量施用多效唑等生长调节剂,但杨梅种植户不施用或过度施用生长调节剂的情况普遍存在,不利于杨梅生长。 如何合理施用生长调节剂呢?陈红星分析几个要点:先促后控——在杨梅产果前,即种下后的七八年内,应注意勤施肥,促进杨梅长势和树冠成型,杨梅进入产果期应施用生长调节剂,以促进开花、坐果,并加强保果;把握剂量——杨梅树冠投影面积每平方米施用量2-3克,此后根据树势而定,如果已有效控制杨梅树长势,即可停止用药;保花保果选用药剂——可在花期到幼果期,选用芸苔素、爱多收、速乐硼、氨基酸等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进行叶面喷施3-4次。 他提醒杨梅种植户,如果过多施用生长调节剂,会过度抑制杨梅树的正常生长,还可导致杨梅果实畸形、不转红色,影响杨梅的外观和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