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咖啡绝对还算得上是一款新鲜的玩意儿。老百姓普及咖啡概念,大抵应该归功于千百惠的歌: 每次走过这间咖啡屋,忍不住慢下了脚步,你我初次相识在这里,揭开了相约的序幕;今天你不再是座上客,我也就恢复了孤独,不知什么缘故使我俩,由情侣变成了陌路;芳香的咖啡飘满小屋,对你的情感依然如故,不知道何时再续前缘,让我把思念向你倾诉;我又走过这间咖啡屋,忍不住慢下了脚步,屋里再也不见你和我,美丽的往事已模糊。 轻盈的音乐,在缥缈的咖啡香味里,带着淡淡的哀愁,诉说着一段风花雪月般的爱情故事——这一个情景,怎不叫思想禁锢了多年的国人心潮澎湃既惊且喜,欲罢不能欲语还休?终于,我们的小镇上开起了第一家咖啡店。 其实所谓的咖啡店,并不只卖咖啡,还兼营面条、米饭之类,不过是在那里能够买到咖啡!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很不容易了。然而,据说价钱也是超乎想象的贵——十块钱!想想看,在当时,老师的月工资最多也不过一百来块啊!真是让人既恨得牙根发痒,却又无限向往。 石破天惊地在一次普通的语文课上,我们的语文老师淡定地说:“不就是咖啡嘛,资产阶级的产物!我,终于是吃过了——我是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全班顿时安静下来,所有同学都伸长着脖子。“十块钱,才不过那么一小杯,一仰脖,我就一口全下去了!”课堂气氛达到空前的热烈。“什么味道?唔,有点苦。”语文老师做苦思冥想状,突然提高了噪门,斩钉截铁地说,“对,还很烫!”全班同学笑翻,语文老师面露得意。 这就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咖啡。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老妈的闺密居然送给老妈一瓶咖啡,说是从海南带回来的,包装精美。老妈视若拱璧,只可惜瓶上写着保质期,就在这个月月底。老妈为难之下终于决定留下自己享用,只是苦于不知咋个吃法。我自告奋勇说我“略懂”,老妈稍一犹豫,便把咖啡赏了我,我欣喜若狂。 回到学校,我带的咖啡在宿舍里引起了轰动。摸底考试在即,大家都想熬夜奋战,我慷慨答应跟大家同享咖啡提神。书上说咖啡得煮着吃,于是大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找来一个煤油炉,放上钢精锅,烧开了水,小心翼翼地倒入适量的咖啡粉。果然是异香扑鼻!姐妹们早已准备好了盛咖啡的用具:饭盆、搪瓷罐、塑料杯……然而,各人小啜一口后纷纷叫苦,一哄而散,留下我对着一大锅汤发呆! 现在说着这些,似乎很不可思议。然而,喇叭裤、波浪头、霹雳舞……那个年代里,哪一样的流行背后不是有着一连串的笑话和故事? 如今,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着咖啡,并不仅仅喜欢咖啡的口味,更多的是喜欢咖啡所承载的厚重的西方文化。正如中国的茶,又岂是一把紫砂壶、几个小瓷杯,以及三言两语,所能够品味得尽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