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说但凡爱上写作的人,都有两个过程。当然这里说的“写作”,我比较赞同周国平的说法,那就是一个人所谓的写作并不是就指见报的上杂志的或者出书的人的写作行为,他说一个人的“写作”生涯完全可以从其写日记开始算起,一些私底下不为人知的秘密书写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写作。 刚开始看到一些名人名家(看似)随意写的东西,你会觉得人家写的东西不就记录一下身边的人和事嘛,他们写的很多东西我也想到了要写呀。于是,有些人就从秘密的书写转为了公开书写。譬如我。在最初看了《范小青随笔》、《张承志随笔》以及《铁凝随笔》时,我就不知天高地厚地觉得:这有什么呀,写的不都是生活嘛,太容易了。甚至在同学朋友聚会时,年少轻狂地发出豪语:在我有生之年非得出一本书,题目我就模仿名人们说是某某随笔。并指着几个先富起来的铁杆“命令”:到时候的出书费用你们无偿赞助。那几个财大气粗的朋友连连称诺,一拍胸脯:一句话,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当然,这些只能算是酒席上的戏语。 写着写着你再去看别人的文字,突然发觉,名家就是名家,你再怎么跟他们一样写生活,你就少了一样人家看不见摸不着的叫做“灵魂”的东西。别人的东西总是不经意间值得回味,而自己总只是平庸的记录。于是,突然就不敢写了。也为自己曾经的不知天高地厚渗出了滴滴汗珠。是呀,没有把自身的容器装满,又怎能让自己有东西汩汩而出呢? 在经历了冲动的写和不敢写的两个过程之后,我开始深刻地自己反省:我写东西到底是为了什么。又是大师周国平的话给了我答案:一个人总是在经历着很多片段,总有那么一瞬让你深有感触,如果你任由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白白流失,那么再有更美好的一幕你都不会再去珍惜。是呀,我写东西不就是为自己记录一些事物吗,我不断地为自己留存记忆,不断抓取生活瞬间锻炼自己敏锐的视觉,比起那些陷入网恋聊天不分昼夜,打着麻将哈欠连天的人,我有着这个记录的爱好不也能证明自己没有过得浑浑噩噩吗? 于是,我还是写,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我的生活不至于有空缺。 如果说写,那是一种爱好,那么执着地写,就是一种性格。 纵观自己所写,无非是一些无主题的记录,满足了一些熟识之人偷窥的心理,知道本人在某个时候在做什么在想什么而已。有朋友直言,她开了店门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联上网络进入我的博客看着打发时间,几天未见更新就会来索:该写了,没东西看了,日子难过。用专业术语来解释就是她是读者我是作者,其不经意的索取不就是约稿吗?大师们的快乐我也有,我权当这是自娱自乐。 因为我还活着,因为我还看得见,因为我的脑子还能思索,因此我还会不厌其烦地把一些文字翻来覆去地组合再组合。 如果真到了那一天,我苍老得已经不宜对着电脑凝视,而我对生活又已没有别的追求,非得把自己年轻时的生活记录印成册子拿在手上把玩怀旧聊以自慰的话,那它的名字就该是也肯定是《苗苗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