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四射企业歌曲 ■本报记者 支若愚 翻开《珊卡作品选》,目录上一首《飞鹰之歌》跃入眼帘,跟随着歌谱中的音符哼唱,铿锵而充满激情的力量即刻传遍全身。这首歌正是为我市的飞鹰集团所作。 二度创新 “这首歌创作于2005年,正值抗战胜利60周年,宣传部准备组织一场大型的合唱晚会,我们是参加单位之一,必须有一个曲目。”当时任“飞鹰”办公室主任的陶锋清晰地记得这一背景。 其实这个企业早年就已有自己的厂歌,但问有多少人会唱时,职工们纷纷摇头,这首歌其实失传已久。陶锋拿着这首厂歌的歌谱和歌词看了又看,发现这首歌传唱不下来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飞鹰”的时代特征,它已跟不上这个企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再写一首。”董事长吴少华也认为企业经过40年发展,是该有首企业歌曲唱出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了。 唱出飞鹰精神 “从榔头加铁锤的小作坊跃为全市龙头企业,产值一年翻几番。”2005年,陶锋虽然进厂才两年,但他从部队转业后在人武部工作,曾任古丽镇人武部主任,分管工业,太了解“飞鹰”了,深受“飞鹰”精神感染。 “飞鹰精神的精华可归结为三点,团结、精益求精、创新。没有班子的团结、企业上下一心的团结,飞鹰走不到今天;没有求精的精神,不是以精品和品牌打天下,飞鹰走不到今天;没有创新精神,飞鹰也无法搏击长空。”部队文工团出身、当过浙江日报记者的陶锋,想起飞鹰之路才思泉涌,歌词在他笔端一气呵成,并和吴少华一起完善。 一首歌要久远地留传,曲调也尤为重要。珊卡是全国获奖最多的作曲家之一,他作的曲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没有过高、过低的音,完全是为普通演唱者而作,朗朗上口,易唱易学。在我市音乐家协会一位朋友的介绍下,陶锋和珊卡老师取得联系。看了歌词还不够,作风严谨的珊卡老师说一定要慎重,专从上海来到永康。从当年刚创办时的作坊旧址,到端头老厂、基地、工业园、金华的厂区,都留下了他的脚步。 几天之后,曲子形成,陶锋等人稍作试唱,曲风不仅优美而且雄壮,非常恰当地表达了“飞鹰”精神,正是他们想要的效果!珊卡老师又帮忙联系了上海音乐学院,由40多位歌手分二声部首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