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事关民生的新政策、新举措出台,都会带来社会管理的变化,同时带来受益群体的变化。有的人会成为新的受益者,有的人则会成为既得利益的缩水者,而有的人也有可能成为新政的“受害”者。在永康城区要不要再建几个大菜场,或对一些现有菜场根据区域居住人口的变化而适度扩建或进行有效合并重组,就涉及这些问题。 目前永康城区菜场的布局和规模,不用 赘述,大家都很清楚。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人口的剧增,城区的菜场建设已显得有些迟滞,一些菜铺(摊)租金单价的飚升,从某种侧面多少能佐证这一点,这引发了市民的热议,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密切关注。经营者要消化高企的租金成本,除了要迅速扩大销量增收外,很多时候还要在批零差价上让利润体现最大化。没有规模销量或几近极致的利差,高额的摊租就不易分摊消化。毫无疑问,这种负担的转化结果,一部分要靠规模经营,另外,还是要让消费者部分承担。 市场经济有个铁律,那就是只要有需求且资源稀缺,那么价位必然上涨。作为菜场摊铺,本身也是一种投资商品,在博弈其经营价值中,同样涉及资源盈利或亏损的风险评估。因此,从市场角度看,只要遵循公开公正的招投标游戏规则,那么,摊租是高是低都是无可厚非的。况且,无论是硬件投资者,还是经营者,投资的本身就蕴含着亏的风险。这一点,我们应该充分体察。 但是,菜场摊铺从民生的角度看,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有别于地铁站口商铺和商圈中心旺铺,那些黄金地段一时半会不能再生,而菜场则可根据需求灵活构建。这就是一直以来党委政府有“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的说法,而没有“服装工程”等之说。也就是说,菜场建设不能完全推诿于市场,作为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它事关一个城市的形象和温度,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轻松,这个城市就显得温暖而有人情味。 消化过高的一些菜铺(摊)租金成本,就必须让资源从匮乏到充分,科学合理布局一个城市的菜场经营网络,减少流通环节,更好地走“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路子,让菜农有更多的受益,以提高生产积极性(现在一些菜农批发给“长摊”的蔬菜,因价格被压得过低而只能走街串巷叫卖)。从目前情况看,当务之急是要根据人口布局建一些“像样”的菜市场,以缓和“物以稀为贵”式的经营场地压力。 新建菜场问题,如前所述,它会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这就需要决策者付诸更多的行政智慧,既要把握以人为本的大方向,又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同时还要尊重历史因素,充分肯定在城市改造和变迁历程中,一些地方所付出的代价和贡献。总之,我们的预期是,让菜场投资者有利可图,经营者有钱可赚,而广大消费者又能得到更多的方便和实惠。 如今,解放街改造拉开序幕,总部中心建设快马加鞭,溪心居住区域日见规模……城市在完善和长大,而作为服务产业的基础设施——菜场,该如何系统且有档次地跟进?这总归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