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胡公文化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胡公名片《政德楷模胡则》视频文本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胡公名片《政德楷模胡则》视频文本

  胡公书院

  按语:

  在胡公(胡则)诞辰1062周年之际(2025年10月4日,农历八月十三),胡公书院通过“掌上永康”平台,发布16分钟“胡公名片《政德楷模胡则》视频”。胡公名片视频由胡公书院出品,胡联章总策划、胡德伟顾问、森森执笔、刘欣沂作AIGC、雨晨与泽依助编、金华市文史研究馆指导,支持单位:永康市方岩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古山镇党委政府。现刊发胡公名片视频文本,以飨读者,并请雅正。

  在北宋群星璀璨的政坛中,有一位历经三朝、宦海沉浮47载的名臣。

  1959年8月的一天,毛泽东主席来到浙江金华,在与当地负责人座谈时,他微笑着说道:“永康方岩有个胡公大帝,香火长盛不衰。其实,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他是北宋的清官,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人民纪念他。”

  ——他就是胡则,一个真正践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被百姓敬若神明的北宋官员。

  胡则,字子正,出生于婺州永康。他年少时就显露出卓尔不群的气度,倜傥不羁,胸怀远志。当时正值钱氏统治时期,吴越地区以荫补取士,不设科举,儒学之风衰微,但年轻的胡则却与众不同,潜心研读经史,文章辞采斐然。北宋统一后,胡则于公元989年参加科举,在御前殿试中进士及第,从此步入仕途,开始了他长达47年的宦海生涯。

  胡则的第一任职务是许田县尉,在这个地方岗位上,他就以干练著称,受到上司的赏识,又调任宪州录事参军等职位。

  在宪州期间,正逢西夏骚扰边境,朝廷派大军征讨,命令胡则牵头,准备30日的军粮,胡则敏锐地预见到,这场战役并不会很快结束,“即便筹备百日军粮,仍不足战事所需,若仅一月,更是远远不足。”于是,他大胆建议增加储备。

  上司索湘派胡则回朝,向皇帝当面汇报。太宗皇帝看到胡则对边关事务了如指掌,夸奖道:“州县之中竟然能出此等人才,传朕旨意,中书省记录其姓名以备后用。”“多谢圣上。”果不其然,战事持续了百余日,而正是因为胡则的事先筹划,才避免了粮草不济的危机。

  索湘感叹道:“子正功不可没;若无子正深谋远虑,此次必会延误战机。”“子正多谢大人。”

  初入仕途的胡则就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才略,更可贵的是,无论身处何地任职,他都坚持着以民为本、富民强国的施政理念。

  离开宪州后,胡则奉命前往河北道巡查,裁去了十数万人的徭役,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在池州永丰监掌管铸钱,胡则发现了官吏隐匿数万斤铜的疑案,依照当时律法,这些官吏一般应处重刑,但胡则不行严刑峻法,他认为,如今他们都将铜如数上交,认罪态度好,怎能仅看重财物而轻视人命呢?“马伏波哀重囚而纵之,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最终,他允许犯错官吏退赃赎罪、戴罪立功。不久,铜产量翻了一番,缓解了市场与朝廷财政的危机,百姓也受益了。

  担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胡则再次展现出宽广的襟怀。有外国商船因风浪被困于当地,食物用尽,资财乏绝,来向官府求助。胡则力排众议,借予了官钱300万给他们。属下劝阻道:“大人,夷人不可轻信啊,况且船舶乘风航行,来去无踪,恐怕一旦借出,官钱便有去无回,还请大人三思啊。”胡则却回答说:“外商远道而来,因海上风浪而遇难事,我等若不予援助,有损大宋国威,此事本官自有定夺,汝等不必多言。”后来,这些外国商人果然如期返回,并且偿还了十倍于借款的货物。朝廷得知后,特地嘉奖了胡则的善举。

  胡则为人重义轻利,笃于风义。学者龙昌期因故需要偿还府库十万钱,胡则慷慨解囊,用自己的俸禄相助。友人丁谓被贬海南时,许多往日宾客都不敢过问,胡则虽然自身也受牵连被贬,仍然多次派人远赴海南慰问接济。这些举动,充分展现了他重情重义的高尚品格。

  胡则体恤民情,敢于直谏。在福唐郡(福州)任职时,朝廷要将数百顷官田出售,这些田地长期以来都是百姓租种维生的依靠。胡则连续三次上奏朝廷,极力反对这一做法。他甚至直言:“圣上,百姓疾苦,臣身为刺史理当直言不讳;假如圣上执意不准,那就请圣上免去臣的官职吧。”最终,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官田值减去一半,使百姓得以维持生计。

  任三司使期间,胡则推动了一项重要的改革——盐政改革。当时实行官盐专卖制度,百姓苦不堪言,许多人因此触犯法律。胡则顶住压力,率先请命改革盐政,推行通商法,最终减轻了百姓负担,也增加了国库收入。

  胡则做事独具谋略、敢于突破,其高超的为官智慧、果敢与担当,在今天看来仍是个偶像级的人物。

  胡则64岁首次出任杭州知州,正值杭城水患严重,不少百姓流离失所。他颁布第一道知州令:举城治水!

  他与民工同甘共苦,百姓深为感动,群起响应,终于治住了钱江潮患,疏通了运河淤堵。

  胡则两度主政杭州,在治水安民的同时,十分重视州学、茶业与商贸,惠民兴杭。

  百姓感恩,将他在十五奎巷的宅邸称作“安澜”,还在西湖上龙井建生祠供奉。

  《咸淳·临安志》记载:“神,姓胡名则,婺之永康人,守杭有惠政,在郡时独无潮患。”

  公元1033年,70岁的胡则出任工部侍郎。其间,江南遇到大旱,粮食颗粒无收,民生凋敝,胡则呈上奏章要求朝廷免除江南地区历史遗留的身丁钱。尽管皇帝觉得有些道理,但众朝臣皆反对;然而,胡则的意见也不能不顾及,权衡之下,皇帝免除了胡则家乡婺州、衢州一带的身丁钱。这件事让当地百姓更深切地感受到,胡则的“有求必应”并不是神话。

  根植于内心的大慈大悲,使胡则常怀悲悯之心,对生命有着不同寻常的尊重,处处散发出人性的光辉。范仲淹评他:“富宇量,笃风义,轻财尚施,不为私积,士大夫又称之也。”

  胡则与范仲淹的忘年之交,更是北宋士林的一段佳话。两人虽年龄悬殊26岁,却志趣相投。范仲淹称赞胡则“千年风采逢明主,一片襟灵慕昔贤”。

  胡则欣赏范仲淹的德才,对范仲淹以国士相待,礼遇有加,范仲淹心生感激。他们的治世思想不谋而合,在陈州一起工作的两年时间里,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忘年知音。

  胡则退休后居住杭州,范仲淹多次拜访。公元1038年,范仲淹调任越州,途经杭州,他最后一次前来探望胡则,作《西湖筵上赠胡侍郎》,诗曰“官秩文昌贵,功名信史褒。朝廷三老重,乡党二疏高。涯业尽图籍,子孙皆俊髦。西湖天下绝,今日盛游遨。”他赞美胡则德高望重,功劳赫赫,美名载于史册,羡慕胡则退休生活有典籍相伴,又有儿孙绕膝。同时,也不忘感激招待他的宴席丰盛而隆重。

  公元1039年,胡则在杭州去世。范仲淹写下祭文,称赞胡则历仕三朝,德行始终如一,坚持本心,遵循圣贤之道,以礼仪教化统帅下属,以胸怀气量超越他人,从不以严刑立威,而是施恩于人,积有阴德。之后,范仲淹又为胡则写下《墓志铭》,在结尾处更是意味深长:“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可以看出,范仲淹始终把胡则当作偶像看待,对胡则的这一预言,还融入进自己的政治理想中。胡则去世七年后,范仲淹那篇流芳千古的《岳阳楼记》横空出世,其中许多名句都蕴藏着对政治的深刻洞察,将国家的兴衰成败与自己紧密联结在一起。

  在47年的仕宦生涯中,胡则不仅以卓越的政绩造福一方,更以清廉正直的品格垂范后世。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在朝为官,他都始终秉持“民为邦本”的为政理念,将体恤民情、匡扶正义作为毕生追求。

  胡则年轻时,曾在永康方岩就读,他去世后,百姓为了感谢他的恩德,在永康方岩广慈寺旁塑了一座胡公神像,用香火供奉他,千百年来延绵不断,后逐步扩展到浙江各地。如今在金华范围内,还有100多座胡公庙。百姓在香火缭绕中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将他奉为保佑子孙、保佑平安、辟邪招福的神灵。

  烟雨中的方岩静默如初,胡公庙前的香火缭绕千年。

  他不是神佛,却成了百姓心头的明灯;他未曾显圣,却活成了山河里最温柔的传说。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终被时光酿成了信仰——原来人民记得谁,谁便是星辰,长明不熄。

  胡公文化   总第189期   主办:胡公文化研究会 胡公书院   主编:胡联章   支持:古山镇党委政府

  胡则杭州治水

  胡则献策镇西

  胡范忘年知音

  胡公精神永放光芒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胡公文化 00005 胡公名片《政德楷模胡则》视频文本 2025-10-30 永康日报2025-10-3000007;永康日报2025-10-3000006;永康日报2025-10-3000008;永康日报2025-10-3000009;永康日报2025-10-3000011;永康日报2025-10-3000013;永康日报2025-10-3000012;永康日报2025-10-3000017;永康日报2025-10-3000014;永康日报2025-10-3000015;永康日报2025-10-3000016;永康日报2025-10-3000010 2 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