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
岳父
□黄小松
岳父是永康本地人,而我是新永康人,从认识他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我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接受他“面试”的情景。
那是一个惠风和畅、春暖花开的日子,女朋友带我去见她的爸爸妈妈。我兴奋期待,却也忐忑不安。见面后,我的顾虑很快就打消了。见到他们,我觉得很亲切,好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这是一对50岁左右衣着朴素的农村夫妇:准岳父体格壮实,健谈又诚恳;准岳母热情好客,杀鸡烤鱼。他们对我笑脸相迎,嘘寒问暖,让我有一种到家的感觉。
当时,岳父对我说:“小伙子,你精气神不错,有年轻人的朝气,我很喜欢。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既然你和我的女儿有缘相识,我就不会棒打鸳鸯。我对外地人没有偏见,对你也没有彩礼、房子之类的物质要求。只要你答应以后在永康安家落户就可以了。当然,我希望你是一个勤劳节俭、有孝心的人。”
我为岳父的包容和博大胸怀而感动。后来,老婆告诉我,勤劳节俭和有孝心是她家的家训和家风。其实,岳父就是优秀家训家风的忠实践行者。
浙江是一个“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有担货郎行走天下的传统。以前的义乌人走街串巷,鸡毛换糖。温州人擅长理发和弹棉花。而永康人则有打铁、钉秤的好手艺。
自幼聪慧的岳父未能走进大学的校门,就踏入了社会的大门。不到20岁的他,跟着师傅学钉秤。仅用了半年多时间,他就学会了杆秤的制作及维修手艺。对台秤、磅秤、天平秤的维修手艺也烂熟于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此,他就成了一名担货郎,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挑着衣服和干粮,一头挑着维修材料和工具,独自一人走南闯北。他走过了千山万水,最远到过新疆的喀什。他饿了吃两个馒头就当一顿饭,渴了就到别人家要杯水喝。因为钱难赚,他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凭着这种勤劳节俭的精神和优质的服务,他终于闯出了一片天地,赢得了很多回头客的认可。
20世纪80年代,岳父已经是4个孩子的父亲了。为了便于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年幼的儿女,农忙时还要回永康干农活。他开始以社会销售员的身份,把永康产的煤气灶销往安徽和河南。凭着对市场的敏锐,他千方百计地打开了销路。可就在临近年关的销售旺季,家中老人重病在床。岳父毅然决然放弃了业务,坚持留在家里细心照顾生病的老人。他说:“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如果疏忽了照顾老人,我就会遗憾一辈子。而钱以后还是能够赚回来的。”由此可见,岳父的孝心有多宝贵。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永康的外贸生意突飞猛进,五金行业的海外订单如雪花般飘来。53岁的岳父开始为电动工具公司做配套产品,办起了小厂。他既是企业主,又是采购员和销售员。代步工具起初是自行车,后来是摩托车,再后来是小汽车。64岁的他把考取驾照的消息传到乡村邻里,无人不称赞其老当益壮,勇气可嘉。
十年前,一场飞来横祸,导致岳母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关键时刻,岳父果断关停了效益不错的工厂,全力以赴地照顾岳母。照顾病人一天两天不难,一年两年也不难,难的是要照顾一辈子。岳父十年如一日,耐心周到、毫无怨言地照顾着岳母。让我们见证了什么叫夫妻情深、相濡以沫、相守到老。
在岳父的言传身教之下,他的四个儿女都传承了勤劳节俭的家训家风,各自过上了普通人的幸福生活。儿女们也承担起了照顾妈妈的责任,主动把老人接到各自家中细心侍候。我这个外地人女婿,放弃了周末休息的时间,协助岳父照顾岳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岳父,您是我心中永远的榜样!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