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蟹肥美尝鲜正当时
请收下这份挑蟹吃蟹的正确打开方式
![]() |
![]() |
秋蟹肥美尝鲜正当时
请收下这份挑蟹吃蟹的正确打开方式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金秋时节,大闸蟹抢“鲜”上市,陆续占领水货市场。大闸蟹这一时令美味,凭借其鲜甜饱满的肉质与绵密醇厚的蟹黄蟹膏,深受消费者青睐,成为许多家庭秋季餐桌上的“重头戏”。
大闸蟹虽鲜美,食用时却藏着不少健康学问。如何既能一饱口福,又能守护健康?记者为此采访了相关专业人士,了解挑蟹的技巧和吃蟹的注意事项。
挑选蟹黄饱满的大闸蟹
母蟹已成熟 挑肥有诀窍
9月25日,记者来到新农贸城水产区,看到许多摊位都已上新大闸蟹,并将其摆在显眼位置。
“家人比较喜欢吃蟹,每年都盼着秋天的这一口鲜。大闸蟹不仅肉质细嫩,还有着丰盈的蟹黄或蟹膏,清蒸或爆炒都十分鲜美。”在一个水产摊位前,闻“鲜”而来的市民陈女士正在挑选大闸蟹,她打算买几只让家人尽早尝上这一口“头茬鲜”。
“大闸蟹刚上市,买的人还不是很多,我今天一天卖了50只左右。预计中秋前后购买的人会多起来。”摊主唐玲一边为陈女士打包大闸蟹,一边向记者介绍。该摊位上的大闸蟹按大小定价,每公斤售价100元到140元不等。
消费者该如何挑选肥美的大闸蟹?“大闸蟹分为公蟹和母蟹,公蟹肚脐呈尖三角状,母蟹则是半圆状。目前母蟹已到成熟期,蟹黄较为饱满,公蟹得等到农历九月。”唐玲从筐中捞起几只大闸蟹,将其肚子朝上,向记者展示。
她介绍,挑选大闸蟹时,要先观察蟹眼是否有神,轻触后能快速收缩为佳,并且蟹壳要青、蟹腹要白,不能发黑。看蟹黄满不满,要将螃蟹横着,观察其蟹壳与肚脐盖上横线之间的间距,间距大则蟹黄多。
味美却性寒 吃法有讲究
大闸蟹虽味美,在中医理论中却属寒性食物。面对这等美味,什么人得管住嘴?大闸蟹不能与哪些食物“搭伙”?怎么吃才最妥帖?
“脾胃虚寒者、过敏体质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痛风患者等吃蟹要谨慎。”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朱杭溢提醒,螃蟹中富有蛋白质与胆固醇,大量食用后不易消化,易对胃造成刺激,可能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螃蟹是引起食源性过敏反应的主要食物之一,过敏体质者食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咳嗽、哮喘等症状。
“在食物搭配方面,‘寒’与‘温’同食为最佳。”朱杭溢建议,市民在烹制大闸蟹时,可将其与紫苏叶同蒸,增香又散寒;在品尝蟹味时,以姜醋汁蘸食,姜可温中散寒,醋能助消化、提鲜,能有效中和螃蟹带给身体的美味“负担”。
需要注意的是,大闸蟹不能与苦瓜、西瓜、梨等寒凉食物同食。“寒寒”相撞,会加重肠胃负担;不能与柿子、浓茶同食,两者鞣酸含量高,鞣酸与蟹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会形成不易消化的沉淀物,易引发腹痛和结石;更不能与啤酒同食,易增加痛风风险。
此外,市民务必选购鲜活的大闸蟹。螃蟹死后,微生物含量会迅速升高,易产生组胺等有毒物质,可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严重或将危及生命。“大闸蟹冷藏保存不宜超过两天,建议即买即食。”朱杭溢补充道,蟹虽美味,却不可贪多。每次食用1-2只为宜,每周不超过3次。
融媒记者 王玙铮 郑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