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文化·寻迹

文章导航

延安西路238号

  延安西路238号

  (上接9月6日5版)

  进美协如量身定制

  上海,开启我一段新的人生和事业。

  延安西路238号,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的地址。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协的名称更改过,从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到上海美术家协会;工作停顿过,十年名存实亡;人员不断更迭,调进调出,老人退休,新人加盟。唯有办公地址从未改变。

  1963年8月25日,我到外滩的上海市人民政府报到。很多人是第一次到上海,路不熟,又怕迟到,都早早到了。我虽然不是第一次,但也来得早。当时,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外滩中山东一路12号,原汇丰银行大楼内,如今是浦东发展银行的总部驻地,门口还有武警站岗。来报到的人,在大楼外排好队,秩序井然。我站在队里,前后张望,看到一张张年轻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一起等候的,还有浙江美院的其他同学,大家叽叽喳喳,猜测着具体的去向。虽然学校已将我们派遣到上海,但具体去哪个单位,那是上海的权限,由上海方面说了算。人群中,还有国内其他地方院校的来沪毕业生。大家的共同之处,除了应届毕业,还有一点,都是人中翘楚。上海这座精英荟萃的城市,每年汇聚着全国最优秀的人才。

  九点钟,大门准时打开,办事人员开始收取、核对报到材料。但方法是通过大喇叭广播,通知有关人员报到。喇叭一响,队伍轰然解散,大家低声赞叹,说广播叫名字,比排队方法科学。

  我和陈家泠是一起被叫到的。我第一个,陈家泠第二个,我们赶快拿出户口本、报到证,走进一楼大厅,办事台后的工作人员核对后,拿出两张早已准备好的报到函,放到我和陈家泠面前,双手一分,一人一张,对我说:“你去美术家协会。”对陈家泠说:“你去美术专科学校”。就这么简单利落,并没有多说一句话。我们拿好报到函,走出办事大厅。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上海的办事效率,而且手续规范。

  一起来沪的同学中,我和陈家泠的去向比较好,大家都羡慕。其他几位,有去工艺美术厂的,有去搪瓷厂的,都做器具上的工艺美术。海派绘画,从吴昌硕开始,以花鸟取胜,也有部分山水画家,人物画画家相对稀缺。当时,美专的老画家郑幕康即将退休,所以请陈家泠加盟。

  我去美协,比陈家泠的原因复杂。

  如今的上海美术家协会,在1963年时,称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是北京的直属机构。这一年,美协补充新人,定了三条标准:一要中共党员,二要国画人才,三是最好国画中的人物画。

  这三条,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一样。美协是把握政策的机关单位,对政治素养有要求,当年学生党员凤毛麟角。待我正式进入美协,工作中看到过当年一起来沪工作的54个美术毕业生的简历,既学国画人物画,又是中共党员的,就我一个。据说,全国美术院校,那年只有浙江美院发展了学生党员。

  美协主席很少来美协

  我和陈家泠一起离开外滩,大家各奔前程。他去中山公园附近的美专报到,我去延安西路238号上海美协。

  1963年夏天,延安西路238号门口挂着四块牌子,分别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上海戏剧家协会、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摄影家协会。四个单位共用一座花园洋房办公。

  仅仅几天时间,领导和同事介绍,加上自己的观察,我便对美协的机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美协主席是丰子恺先生,他是漫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一个多方面有卓越成就的大师级人物,在上海文化艺术界威望很高。他还兼职画院,同样担任画院院长。他喜欢在家画画,很少到单位,日常工作交由秘书长吕蒙处理。副主席有七位,林风眠、沈柔坚、张乐平、唐云、王个簃、颜文樑、杨可扬,蔡振华是副秘书长,还有个机关书记、管人事的张云聘。

  机构上,美协很精简。设有办公室,管综合事务;人事科,管人事和档案资料;理论研究室下辖资料室,保管创作素材;展览部两个人,副秘书长陈秋草兼主任,领导一个兵。这个部门主要统揽上海美术展览馆的展览。陈秋草还是上海美术馆第一任馆长。

  接待我报到的是蔡振华。他是林风眠的学生,1932年国立杭州艺专毕业,当时是美协会员工作部主任。管理和服务会员是美协的核心职能,会员工作部工作量大,任务重,牵涉面广。我就分在这个部门。

  部门内部还有详细分组,按画种分十个组,分别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漫画、年画、连环画、儿童画、理论、工艺美术。我来之前,整个会员工作部加上主任是四个人。我来了,变成五个。第二年又来了一个,叫项宪文。能进美协,都是才华出众的青年,小项当然不例外,后来我把他发展成了爱人的妹夫。

  同事里,还有一位叫何振志,管西画组。何家早年家境殷实,她先生是银行家。何振志向张充仁学过油画。何振志画得好,交际也多,认识宋庆龄先生。退休后,去了美国,终老在异域。版画的负责人是邵克萍,儿童画、漫画、雕塑的负责人是王益生,蔡振华亲自管工艺美术,国画是大宗,交给我。

  别看美协服务的都是艺术家,要干好并不容易,对工作能力和素质素养要求很高。要自己会画,还要懂画,对外协调,上下沟通,与各色人等打交道,都要应付得体。我从小铁匠到机关干部,从永康农村到摩登都市,虽然中间历经学生阶段的调节和适应,要融入上海城市文化,仍然需要过程。入职初期,我经历两件小事,颇能反映当年实况。

  刚工作不久,蔡振华找我,提醒我与画家联系时,态度要客气。我心想,我对会员都很尊敬,不少还是我仰慕的对象,在与他们沟通中一向热情谦虚。后来想明白了,我习惯大声说话、直接表达,与上海人的委婉和吴侬细语差距较大,被误解了,尤其在电话里,怕有的老先生听不清,更是扯开了嗓子。这件事提醒我,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身份变成了工作人员,要学习的事情很多。

  另一事。刚开始上班,我热情似火,就想在参加工作伊始,给领导和前辈留下好印象。一天,大家上班之前,我已经将地板用水拖得干干净净。蔡振华来上班,看到了。我想他可能要表扬我,我一定要谦虚才对。结果,他笑了,很和气地说:“小胡,你不用拖地,我们的地板定期打蜡,用水拖就白打了。而且有专门打扫卫生的阿姨。”我顿时红了脸。

  特殊会员赵丹

  管理和服务会员、主办或协办美展、组织与发展创作力量 ,是美协最核心的三项职能。三项职能都与我相关,而我对口的国画组管理,已经比其他几个组的工作量翻上好多倍。美协共有323个会员。我到岗第一件事是抄会员名单。

  这些会员中包括一类特殊成员,叫无所属会员,也归我管。无所属会员集中于两类情况,一是大画家,新中国成立后没有加入任何组织或单位,如林风眠等人;另一种是自己想加入某个单位,一时没机会,如姚有信等。总共有20来位,都按月发给补贴,也要管理好、服务好。

  美协很重视对这些艺术家思想的改造和提升。每周六上午,这些无所属会员来开会学习,我传达上级精神,阅读文件,宣传地方政策,还组织他们交流思想,分享心得。

  除了这群无所属的会员,美协还有一位特殊会员赵丹,是著名电影演员。他是北京直接定的中国美协会员,自然也就是中国美协上海分会的会员。别的会员都必须先成为上海的会员,再推荐上去,才能成为全国的,他反过来了。赵丹早年在上海美专攻读美术,毕业后虽然没成为画家,却一直喜欢画画,有兴趣,也画得好。我在会员名录里看到他的名字,很意外,问领导:“这个赵丹和演电影的赵丹是一个人吗?”领导说:“是啊。”但我和他接触很少,因为他不搞创作,平时开会也不来。

  1978年,赵丹出狱后,住在淮海西路。我去过他家,开始有了接触。那次,江寒汀弟子富华在马当路的一个防空指挥所内开画展,邀我参加。我去了。其间,他对我说:“小胡,有件事请你帮忙。”我说:“别客气。”他说:“赵丹需要两瓶墨汁,你能不能弄到,给他送过去。”我后来找到赵丹家。赵丹把我让进门。我看到他家墙上挂着几幅画、几幅字。桌上放着砚台,是汉砖。他自己解释说:“我用汉砖,磨墨快,但费墨,墨汁也粗,所以需要现成的墨。”

  临走时,我向他告别,他突然叫住我,问道:“你喜欢我的画吗?”我一看,他的画都是山水,其时我正在向山水画转型,很有兴趣,就说:“喜欢。”他就拿了一张给我,二尺的。他又说:“书法也拿一张吧。两个一对,都是二尺。”

  我接过来一看,落款不是“赵丹”,是艺林,那是他的笔名,业内的人都知道。我想刚好有机会,就问他为什么不用本名。他说自己写和画还不够好,不好写“赵丹”,那是拆自己的台。他蛮谦虚的,我感觉他写和画都不错。

  这次见面,彼此都留下了好印象。不久,赵丹再次找我,直接向我要了些宣纸。再后来,很长时间都没有他的消息,别人告诉我说,赵丹去北京看病了。

  频繁深入基层

  管理会员这项工作于我,难度不大。真正的挑战是美术展览。美协办展,分为两类。

  先说协办。主要是国家或者中央层面,要举办展览,我们组织上海作者创作,作品筛选后报送过去。典型的就是全国美展,也有国际上的,比如在红色之都莫斯科举办的十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

  另一类是主办,上海范围内的美术展览或评审。

  除此,有时也和其他部门或者省市联合办展,接待一些展览的巡展,这时的工作相对单纯。

  无论哪类展览都要有人有物,人就是作者,物就是作品。上海有绘画传统,名家云集。但要参展,出好作品,有时仍然资源匮乏。

  在这种情况下,只得另辟蹊径。作为新中国工业基地,上海大型企业鳞次栉比,各类人才层出不穷,群众艺术辅导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创作生力军来源的不足。20世纪60年代,群众文化生活热火朝天、如火如荼。我多次下工厂,辅导群众进行艺术创作,力图让有潜力的工人画家脱颖而出。

  上钢三厂、上钢一厂、重型机器厂、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厂,是传统的五大厂。这五大厂我去得最多,也发掘出不少人才。上海的工人阶级,真是藏龙卧虎,杜家勤、叶雄、蒋克余等人都来源于此。别的厂也去,包括崇明在内,我坐船过去。

  去工厂,路途遥远,往往一去就是一天。中午就在厂里,和工人一起吃。下工厂很累,但心情好,一方面不自觉地被工人的热情感染,另一方面很受尊重,工人们对美协来人总是客气有加。

  其他机关也去,当时交通运输局创作能力很强,很多画家也去体验生活,创作了一些反映社会主义新气象的作品,比如《平板车》《万吨水压机》。以前上海重型机器厂归交通运输局管,《万吨水压机》就出自那里。

  学校也去,上海高职以上学校我都去过,从复旦、交大、师大到基层技校,去辅导国画创作,给他们上课。学生们都认识我,有时我走在路上,会遇到打招呼的,说是我的学生,听过我的课。

  去得最多的还是美专。陈家泠在美专,比去其他学校多一层感情。而且美专对口,培养的就是美术人才。我有空就去,了解资源。

  因为频繁深入基层,我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了上海群众艺术创作的实际情况,知道有哪些人才,有哪些资源,都分布在哪里。我也结交了很多好朋友和志同道合的知己。

  我的工作风生水起、热火朝天,待在延安西路238号的时间,比那些常年坐班的少,现在说起来,属于接地气,善于搞调研。平时开会,每每谈起一个问题,我都能说得有理有据,其他同事感到我对情况非常熟悉。

  沈柔坚、蔡振华很欣赏我的工作方法,说胡振郎到美协,真是人才难得。

  有时我想想,在美协,有的人只做手头工作,是一条腿走路;边工作边创作的,是两条腿;而我,是工作、创作、教育并行,三条腿。话是这么说,其实各人个性不同,工作风格也不会相同,如是而已。

  1963年8月25日,胡振郎毕业分配到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工作。

  画途追梦——《胡振郎口述历史》连载(14)

  胡振郎 口述 邢建榕 魏松岩 撰稿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寻迹 00005 延安西路238号 2025-09-13 永康日报2025-09-1300006;永康日报2025-09-1300007;23688938;永康日报2025-09-1300008;永康日报2025-09-1300009;永康日报2025-09-1300010 2 2025年09月13日 星期六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