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聚力促发展 引凤还巢建新功
——我市创新大学生服务机制让青春与家乡同频共振
![]() |
![]() |
![]() |
![]() |
![]() |
![]() |
![]() |
![]() |
![]() |
青春聚力促发展 引凤还巢建新功
——我市创新大学生服务机制让青春与家乡同频共振
今年暑期,团市委围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紧扣青年“引育留用”环节,重点聚焦大学生群体,完善联系机制、延伸服务链条,让青年与城市在有效互动中实现“双向奔赴”。
部门组建:“家燕”归巢 织密联络服务网络
为更好地对接大学生群体的成长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团市委依托市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成立了大学生联络服务部。服务部下设综合组、实践组、宣传组及城市联络站,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完善服务链条,以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致力于联系和服务永康在外学子,激发其桑梓情怀,推动青年力量深度融入我市发展进程。
前期,通过报名发动、线上面试、综合评议等环节,大学生联络服务部选拔了36名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服务热情高的大学生担任工作骨干,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的平台,也实现了将服务对象转化为工作力量的良性循环,有效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热情。团市委还为工作骨干颁发了聘书,开展了意见征集,为今后开展更精准、全面的服务奠定了基础。
“就像被丽州牢牢牵着线的风筝,在外总想着回来看看。”在长沙某高校攻读研一的童圣钦说,得知团市委成立大学生联络服务部后,他第一时间报名并竞选轮值部长。“服务部不仅为我们提供政策咨询、资源对接等贴心服务,同时还打造了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平台,带领我们成长成才。”童圣钦说。
政策宣讲:触摸脉搏 增强自豪感归属感
“这个活动让我增长了见识,永康企业真的很强。”在大学生联络服务部的牵线下,大二学生唐幸润跟着“青春寻访”研学团走进浙江飞剑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宏伟供应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亲眼见证产品研发创新与智能供应链管理,直观了解五金产业发展,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活动还组织大学生们走进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青农飞地”,参加就业创业政策专题讲座。会上,讲师结合案例,讲解了青年创业者从项目孵化、政策对接到市场开拓的完整创业脉络,分享了就业见习补贴、一次性求职补贴、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
在古山镇前黄村,大学生们见识了村咖、书吧、剧本杀等新业态的引入让古祠堂焕发新生。在胡库下村,大学生们听取了古山镇团委负责人对片区组团发展规划、青年入乡创业“福利包”讲解,切实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在前仓镇大陈村,农创客们乘着政策东风、扎根乡土的创业故事让大学生们深受触动。据了解,在各级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凭借对村庄的热爱与敏锐的市场意识,农创客推出了猪栏咖啡、咏归楼等项目,同时带动村民开民宿、发展舜芋产业链。农创客分享了当前农业优惠政策、发展路径与面临的挑战,为大学生们描绘了一幅清晰而充满希望的返乡创业图景。
大三学生罗允泽感慨道:“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政府都有给力的政策支撑,永康农业发展大有可为。作为农林专业的学子,我倍感振奋。”
活动实践:聚力赋能 学子与家乡共成长
“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就一直在。”在“青春寻访”红色记忆主题活动中,老兵陈进福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在场的大学生们。
此次活动组织大学生们走进三位老战士家中,聆听他们讲述烽火连天的岁月。老战士们那份深植于心的坚定信念与革命情怀,让学子们无不动容、深受教育。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学生们也在回望历史中实现了精神接力。
在“浙BA”篮球赛举行期间,团市委发动大学生们参与赛事志愿服务工作。大学生们主动承担检票引导、场地维护、物资分发与信息咨询等任务,保障了赛事顺利进行,展现了城市的青春风采。
“对我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次赛事服务,更是我们参与社会实践、助力家乡发展的过程,也增强了我们与家乡的情感链接。”大学生联络服务部副部长章珂豪说。
从胡则史迹馆到廉风传承馆,从体验纸雕灯、古漆扇、扎染等非遗技艺到集体观看《南京照相馆》,一系列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成功将红色基因、传统文化与时代使命深度融合,让“强国复兴有我”的信念在大学生的心中扎根生长、开花结果。
据悉,今年以来,团市委已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656个,开展专项活动13场,设立城市联络部10个,服务青年1160人次。下一步,团市委将优化协同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持续提升保障,打造更多青年友好场景,让更多大学生扎根永康、共建家乡。
融媒记者 徐婷婷
大学生开展”青春寻访”活动
摄影技能培训
政策解读
参观五金精品馆
红色故事会
“浙BA”赛事志愿服务
企业管理分享
乡创讲座与交流
青春脱口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