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明年1月施行
宠物伤人不再“赔钱了事”
![]() |
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明年1月施行
宠物伤人不再“赔钱了事”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施行。该法首次将“宠物伤人”纳入行政拘留处罚范围,彻底改变了过去仅依赖《民法典》追究民事赔偿的治理模式。这一变革,意味着动物致害的法律责任进入“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的双轨时代。本期《法治直通车》,让我们了解一下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一、《民法典》如何划定责任?
根据《民法典》,动物致害责任主要适用两类原则:
1.过错推定原则:饲养人若无法证明受害者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需承担全责。例如,未拴绳的狗撞伤他人,饲养人通常需赔偿;若受害者存在超速、挑衅等行为,可减轻饲养人责任。
2.无过错责任原则:针对烈性犬等危险动物,无论饲养人是否尽到管理义务,均需全额赔偿。例如,烈性犬咬伤他人,即使饲养人已牵绳,仍需承担赔偿责任。
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如何“亮剑”?
新法第八十九条明确四类处罚情形:
1.饲养动物干扰他人生活:警告后不改正,最高罚款1000元;
2.违法饲养烈性犬:致人伤害情节较重者,最高处10日拘留;
3.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导致伤人:情节较重者处5-10日拘留;
4.驱使动物伤人:按“威胁人身安全”最高处10日拘留、罚款1000元。例如,遛狗不拴绳致人骨折,不仅需要民事赔偿,还可能面临拘留。
三、双轨责任如何并行?
民事赔偿与行政处罚互不替代。例如,烈性犬咬人后,饲养人需赔偿医疗费(民事),同时因违法饲养被拘留(行政)。若构成犯罪(如故意驱使伤人等),还将追究刑事责任。
四、特殊情形如何认定?
遗弃动物:原饲养人仍可能担责;
第三人挑逗:饲养人赔偿后可向挑逗者追偿;
投喂流浪动物:长期固定投喂可能被认定为“事实饲养人”,需承担责任。
五、公众如何维权?饲养人如何避险?
维权三步:现场拍照取证、保存医疗记录、报警固定证据;
养宠五必须:办证、牵绳、避让、清理、训练。例如,北京推行“文明养犬积分制”,扣满12分需参加培训,有效减少违规行为。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从“赔钱了事”到“拘留惩戒”,新规倒逼饲养人主动履行责任。唯有牵起法律与责任之绳,才能让宠物与公众和谐共处。
通讯员 马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