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胡公精神穿越千年而熠熠生辉,其核心在于“当官为民”的价值追求,这四个字既是百姓对他的由衷赞誉,也是其一生从政的行为准则。这种精神内核首先体现为深切的民本情怀。从“百姓疾苦,刺史当言之”的泣血奏章,到力谏奏免衢婺丁钱的为民请命,无不彰显“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其二表现为果敢的改革担当。面对“官盐专卖”积弊,他力排众议推行盐法改革,《皇宋放商盐颂并序》中载述“昭显令德,纳民于中”,展现出“苟利国家,岂顾身谋”的政治勇气。其三蕴含着清廉的为官操守。虽身居高位,却始终“清约如寒士”,离任时“行囊唯有书数卷”,宋仁宗赞其“适意不论三仕喜,传家惟有十分清”。其廉洁风范成为后世官员操守镜鉴。
历史的回响最为公允。毛泽东同志曾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精准概括胡则功绩;百姓即以“立庙三千”的自发行动,将这位“胡公大帝”奉若神明。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胡公精神穿越时空更加焕发新生。作为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胡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从政理念与当代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脉相承。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德箴言与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相遇,当传统廉政文化与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交融,胡公祠不再是单纯的历史遗迹;胡公故事也不仅是泛黄的古籍记载,胡公精神已成为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的价值符号,成为涵养政德、凝聚民心的鲜活教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这种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正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方法论的一项生动体现,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