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社会·讲述

陈春萍:
守护方言是守护回家的路

  陈春萍:

  守护方言是守护回家的路

  陈春萍是我市文史馆文史研究员,也是一位乡音守护者、方言护堤人。近期,她创作的《阿毑,永康方言里一个濒临消失的称谓》《有句光说不做的永康话叫“应张嘴”》《永康话“坐库”贬斥与敬重的双面语境》等文章,有的在微信群和朋友圈里被不少永康人转发,有的被《永康日报》转载。文章细腻的笔触、风趣的语言背后,饱含着她对永康方言的深深眷恋和由衷欣赏。

  讲述人:

  陈春萍 文史研究员

  方言是听得见的乡愁密码

  最近几篇文章确实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这让我备受鼓舞。非常感谢有这么多人关注我的文章,当然,我也明白,这其实都是来自大家对方言文化的认同与支持。

  方言,是听得见的乡愁密码,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到乡音,总是会感到亲切。它就像是一根线,串起了天南地北的永康人。说到这里,我退休前曾有一次有趣的工作经历,让我更确信了这一点。

  2018年,永康举行首届博士大会,当时海内外的永康籍博士、高层次人才和国内外各领域的永康籍精英都从各地回乡。我作为负责会务接待的工作人员,经常与他们打交道。在一次随车接待中,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方言的力量。

  当时,我们乘坐的大巴车正驶在参观的路上,为了让在外多年的博士们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发展,每辆车都配备了形象姣好、普通话标准的讲解人员。他们抑扬顿挫地讲述着这片土地的精彩蜕变,但气氛一直温热不火。这时,有一位博士提出来“能用永康话讲解吗?”主持的小姑娘是外地人,一下子不知所措。为了缓解尴尬,我主动请缨担任讲解,没想到一口永康话刚说出来,就引得大伙纷纷抬头。我越讲越起劲,讲解了永康近几年的大变样,讲解词之外还加了很多本土俚语、谚语,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频频互动。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方言中,大伙也愈发亲密起来。让人感动的是,尽管有些博士在外工作几十年,但说起家乡话,还是一口那么地道的“永康味”。

  我还记得在大陈参观时,有个“老鼠嫁囡”的民俗表演。聊起故事“老鼠嫁囡”,有一位博士好奇,为什么永康民间会出现这样的故事。我就通过自己的理解解释给他们听:永康有句土话说“家徒四壁,老鼠不来”,意思是家里没粮食、不富足的话连老鼠都不来。旧时人们希望家里富足,又不希望有太多老鼠,就设想了“老鼠嫁囡”,把“老鼠女儿”嫁出去,老鼠自然少了……当然,这个故事是我当下随即联想到的,但大家听了都点头赞同,这说明大家对永康土话还是认同的。

  土话背后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从小根植在我们心里的一些道理和态度,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方言文化更可贵的地方,那就是承载地域文化。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在《永康话“坐库”,贬斥与敬重的双面语境》中,我就以“坐库”为例,讲述了为什么地域文化可以在方言中显现。

  永康人自古走南闯北,出门在外,低调隐忍。就连骂人,也像五金行话,讲究一个“藏”字。“坐库”(念suǒkù)这个词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旧时的永康老人说:“坐吃山空,走遍天下。”这话里的“坐”,不是寻常的歇息,而是一种“罪过”。因为永康山多田少,这样的地理环境逼你走,逼你闯,逼你在行担中行个名堂来。若安坐不动,便是自绝于天地,活该被称作“坐库”。

  但有趣的是,在永康,“坐库”其实也含有褒义。从前,红白喜事,宾客云集。堂前摆一张八仙桌,端坐一位穿长衫的老者,面前摊开账簿,手执毛笔,一笔一画登记礼金,乡人尊称他——“坐库”。此处的“库”,不再是困人的牢笼,而是聚宝盆。老者端坐如钟,镇住一宅财运。银钱进出,人情往来,皆从他笔下流过。一词两意,看似矛盾,内里却是一脉相承。

  骂人“坐库”,是恨铁不成钢;尊称“坐库”,是敬重守财之能。前者骂的是故步自封,后者赞的是持重有度。永康人骨子里,终究是务实的,你可以骂一个懒汉“坐库”,但绝不会骂一个稳重的账房先生“坐库”。词无褒贬,全看用在谁身上。

  还有方言中的“应张嘴”,指的是只会耍嘴皮子不干实事的人。与“坐库”相比,“应张嘴”是纯粹的贬义词,表达了永康人民对不信用、不务实行为的鄙视。南宋状元陈亮是永康人的骄傲,他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学问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反对空谈大道理,这样的务实何尝不是对“应张嘴”行为的一种反对。

  同时,永康人讨厌“应张嘴”,其实是一种生存智慧。你看永康的五金工匠们,虽然话不多,但手艺精湛。他们不会说什么大道理,但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理。正是靠着这股子实干精神,永康才能从浙中的一个小县城,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五金之都。

  “一个吹箫,一个捺孔”“三脚壶炉丁当空”“人多打劲滚,鸭多不生卵”都是寓意要追求实效,不要人多扯皮;“攀肩头两个极,唔肯讲自 ”告诫人们要自信;“客是条龙,不来要穷”体现待客尊重之道……永康话中体现了永康人的个性特点、口口相传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有警醒世人、传授经验的作用。

  因此,方言不仅承载了这片土地的集体记忆,是能听见的乡愁密码,还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希望更多人关注方言文化

  很多时候,方言还是永康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对于增进关系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我在乡镇工作期间,就曾和一些外地的小年轻一起共事。他们平时认真负责,各项工作做得很不错,但对于村内一些矛盾纠纷、民情社意调查等工作总是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就是与群众沟通存在壁垒。

  试想,当群众找你调解纠纷,一番永康话说下来,即便你能听懂,但总归得用普通话回应;当你想将矛盾大事化小,原本可以用一句很有共鸣的永康谚语回应,却只能搬出一堆大道理时,与群众之间自然而然就有了距离感。当然,这只是对方言拉近距离感的一种体会,并不能代表工作的好坏。但方言对于拉近距离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令人痛心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即便从小在永康长大,会用永康话流畅交流的却并不多见。

  在现实中,方言在当代年轻人中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少。当我们看到孩子们讲着蹩脚的永康话,甚至不愿讲永康话时,内心无疑是有些沉重的。

  好在也有很多人在关注方言、守护方言。比如,看到网络上有这么多人关注我的永康话系列文章,我内心真的非常开心。当然,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当网友在网上关注永康方言,永康的年轻人在生活中讲着方言,我想方言是有未来的。

  其实,永康方言“土气”的刻板印象早该被抛去。咱们永康话是非常具有历史底蕴的,很多词都可以在《诗经》《楚辞》《礼记》中找到痕迹,这说明我们永康早在千年前就有了文化沉淀。我早期爱看明清时期的小说,很多生涩的词,在永康话中能找到影子,这也是永康方言被保存得比较好的力证。

  和任何一种语言一样,本质上,被关注就是一种进步,愿意推广就是一种文化自信。希望接下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和我们一起关注永康方言,让乡音恒久地在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延续,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听到祖辈的呼唤,感受血脉的温度。

  ■记者旁白

  方言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情感纽带,也藏着祖辈生活的智慧。保护方言,其实就是保护一种文化的多样性,让更多人在时代的变迁中,依然能听懂家乡的声音,找到归属感。

  愿孩子们在普通话世界翱翔的同时,仍能说出故乡的土话;愿游子在异乡的灯火下,仍能被一句乡音触动心弦。让我们守护这种声音的瑰宝,让它在时代的洪流中,依然清晰、温暖、恒久。

  因为乡音是我们灵魂的胎记,是故乡永不熄灭的灯。守护方言,就是守护我们回家的路。

  口述/陈春萍 整理/融媒记者 胡锦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社会·讲述 00003 陈春萍:
守护方言是守护回家的路
2025-08-20 永康日报2025-08-2000010;永康日报2025-08-2000008;永康日报2025-08-2000007;永康日报2025-08-2000009;永康日报2025-08-2000015;永康日报2025-08-2000011;永康日报2025-08-2000016;永康日报2025-08-2000012;永康日报2025-08-2000014;永康日报2025-08-2000013;永康日报2025-08-2000017;永康日报2025-08-2000005;永康日报2025-08-2000018;永康日报2025-08-2000019;永康日报2025-08-2000021;永康日报2025-08-2000023;永康日报2025-08-2000022;永康日报2025-08-2000020 2 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