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暑假 是你陪着TA慢慢长大
![]() |
![]() |
![]() |
![]() |
最好的暑假 是你陪着TA慢慢长大
快乐的暑假在蝉鸣声中悄悄流逝,“神兽”们一边惦记未完成的暑假作业,一边又舍不得放走最后的玩耍时光。带着孩子在田间认菜、玩自创家庭游戏、长辈教学包饺子……快乐都藏在那些“不期而遇”的碎片里。或许,最好的暑假不是“规划完美”,而是放下匆忙,陪孩子在自然里撒野,在烟火气中成长,在陪伴中慢慢看清成长的光。
带娃方式各显神通
讲述人:楚亦
在“悦读吧”享受
最后的假期
我们家的暑期规划向来都是先“疯玩”一阵。7月份带儿子去了外地旅游,赶海、露营……玩了个尽兴,回来时才发现他变成“小黑炭”了。眼看快开学了,我这段时间每天都把他送去“悦读吧”,中午下班接回家吃饭、午休;下午再送过去,顺便帮他调整作息。
“悦读吧”的环境和氛围都很棒,我自己也亲身体验过,在这个地方做暑假作业,效率比在家高多了,学累了还可以眺望一下永康江的风景,旁边还有很多课外书可以看。把8月下旬当做是“开学过渡期”,这样到9月开学时候,也不至于有一种和假期“断崖式分手”的感觉。
讲述人:颜先生
先走遍永康再走遍世界
因为我自己小时候都住在城里,直到工作了才知道永康都有哪些乡镇。现在,我的小孩也和我小时候一样住在城区,对乡镇可以说很少“涉猎”。所以,我每年暑假都会带着他们到乡镇转转,了解永康由哪些乡镇组成,每个乡镇都有什么特色景点或者特产美食,等到他们对永康足够了解了,我们就会带他们出去见世面。
像上周末我们就去了唐先镇三合村的桥洞下纳凉,一家人带着桌椅和食物溯溪野餐。小朋友边玩水,边和村民闲聊,得知当地特产是五指岩生姜。这不,我家小孩“涨知识”了。
讲述人:唐外婆
鬼灵精怪的小菜农
我女儿女婿平时上班忙,外孙女就交给我带。每次我都会问中午想吃什么,如果自家田里有,就带她去田里摘菜,没有就去菜场买。
第一次去田里的时候,她见到每种菜就要问,现在去得多了,常见的菜她都能叫出名字。
每次去田里不管是摘菜还是浇水,她都要跟着。摘菜时我们会拿一大一小两个菜篮子,她之前非得拿大菜篮,不小心被绊倒一次后,再也不拿大菜篮了。她可“鬼”了,浇水时候知道自己拿不动一整壶水,看我快浇完了,嘴上说“外婆你歇一会儿,我帮你浇”。其实就是自己想玩。
讲述人:双双
自创的家庭游戏
“玩了还想玩”
我一直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艺、街舞、画画等兴趣班都去试课过,最后发现我儿子特别喜欢探险类的活动。于是,我就趁着暑假带他去附近的小溪流里摸螺蛳、抓小鱼,当然抓小鱼也就是体验个过程,抓完后都是放生的。周末时候去周边体验漂流和徒步。
最近,我在网上刷到“城市寻宝”游戏,选择公园、小区等安全区域,提前列出“宝藏”清单。例如,寻找4种不同颜色的花、拍摄一张昆虫的照片等,让孩子在特定区域内“探险”,完成后给予奖励,实践后发现蛮有趣的。我儿子现在经常嚷嚷着要玩这个游戏呢!
赶海拾贝
海滩漫步
我市的带娃去处多
自然寻趣:山野林间有宝藏
大自然赋予永康得天独厚的地理禀赋,孕育了丰饶的自然与人文瑰宝:被誉为浙东名胜的方岩山、南宋浙东学派发祥地之一的五峰、传说白娘子盗仙草的五指岩、日出日落的绝佳“打卡地”石城山……当然,这些热门景点必定被二刷三刷过多次,说不定不少土生土长的永康人都会笑着说“早就逛遍啦”。
那么,不妨去村里走走。我市的村庄各有特色,带着孩子于草木间捡拾野趣,每一步都能撞见藏在山野里的惊喜。忍不住想“王婆卖瓜”式推荐一下:不妨关注本报“百村风物志”版面,记者的每一次进村走访,会将其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为市民出行游玩提供参考。
博物奇遇:时光隧道亲子行
博物馆绝非沉默的殿堂,里面陈列的每一件文物都会“说话”。
在永康市博物馆,不仅可以感受永康百工文化、五金文化,还可以沉浸式地与古生物对话交流,让孩子们学着恐龙化石形态拍照打卡。
在永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不仅可以直观地感受“金银铜铁锡”的五金技艺魅力,还可以品尝本地非遗传统美食。
在象珠镇雅吕剪纸博物馆,不仅可以欣赏明清、民国等时期各类题材剪纸,还可以在体验区体验剪纸艺术。
还有古陶瓷博物馆、松石文化馆、神雕铜艺博物馆、红色历史展馆,身临其境能让孩子在参观的同时,将这些有形的知识化为人生行进中的无形的文化力量。
打卡博物馆
宅家如何带娃
创想车间:无用之物生光辉
假期别总盯着屏幕,试着和孩子一起解锁“脑洞时刻”:塑料瓶不仅可以裁剪成小花盆,还可以在瓶身涂鸦,制作“多巴胺”风铃;快递盒不仅可以创造变形金刚,还可以DIY纸板微缩屋、纸巾盒……
剪刀裁开的不是废料,而是如影随形的想象力;胶水粘起来的不是碎片,而是创造的成就感。带娃一起,让闲置物品在指尖重生,和“废弃之物”来场奇妙的约会;每一次动手都是一场与灵感的邂逅,让闲置物品在亲子协作中焕发新生,也让孩子明白,创造力、想象力能让平凡之物拥有不凡的价值。
家宴狂欢:方寸天地亲情浓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择菜、唠嗑,让孩子听长辈讲拿手菜的独家秘籍;教会孩子一些“入门级”的厨艺,例如包饺子、番茄炒蛋等。
包饺子时,孩子包的“歪瓜裂枣”被长辈笑着放进锅里,煮好后孩子却抢着要尝自己的成果;教菜品时,孩子有模有样地拿起锅铲翻炒几下,欢声笑语混着饭菜的香气飘满整个屋子。
这方寸厨房不仅是美食的诞生地,更是亲情传递的港湾。长辈的手艺在言传身教中传承,孩子在参与中懂得粒粒皆辛苦,一家人在分工协作里感受彼此的温暖,让每一顿家宴都成为难忘的记忆。
■记者手记
做完美的“规划师”
不如当孩子的“同行者”
学生时代的暑假记忆,总带着阳光和自由:旅游时踩过的沙滩、泳池里溅起的水花、露营时烤串的焦香,还有夏夜里躺在草坪上数过的星星……暑假的快乐从不在密密麻麻的计划表上:不是逼孩子背完多少诗,也不是赶场般打卡多少景点,而是允许他们在桥洞下的溪水里追着小鱼跑,在田埂上为摘到一个成熟的番茄欢呼,在厨房学着包饺子时把面粉抹到鼻尖上。那些看似“兵荒马乱”的琐碎日常恰恰是暑假最甜的底色。其实,最好的陪伴就是陪着他们慢慢走,让时光在笑声里,走得再慢一点。
融媒记者 陈可睿
追赶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