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传奇
![]() |
考场传奇
湖光春色
(上接8月7日4版)
考场设在我读书的教室
其时,距离紧张的高考只剩下十多天时间。我决定留在金华复习备考。出门的时候,身上带了些钱,于是去婺江边的小街上找一间小房子,每天闭门读书。
复习之余,想着自己报名不容易,如今报上了,说明运气不错,也许预示着我将有一个好前途。这样想着,信心大增。
1958那年的高考,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扩招,录取人数26.5万,我是其中之一。高考于我,是一场改变命运的大事件,对我人生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
科目考试共五门,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和外语,时间三天。相较其他,外语最让我头痛。虽然有些基础,但没有在课堂上系统学过,也没自学过。所幸,规则允许,我报考艺术类,可以将外语科目换成古汉语。
第一天,先考语文。考场设在金华一中。走进考场的瞬间,我几乎惊呆,那间考场,正是我在一中读书时的教室。
一个美好的高考开局!我带着喜悦的心境,走向自己的考位。
50多年后,我仍记得试卷内容。语文考试分两部分。古汉语卷内有造句、翻译、纠错等项目。古汉语考试不算难,我很快进入作文卷考试阶段。
语文试卷卷面很大,一半篇幅留给作文。我写一位生产队的女队长,如何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勤于奉献,努力付出,用心开展工作,获得群众认可的故事。细写了几个生动鲜活的例子,比如革命促生产、解决内部矛盾纠纷。写完后,我自己也比较满意。
之所以写这个主题,是因为有生活素材,我阿哥就是原型。他当生产队长,就是这样起早摸黑,心里想着社员,勤勤恳恳为村民做事。我把阿哥的事迹换在女性身上,感觉更能打动人。这篇文章,我写了800多字。因我牢记进修班时,徐教授告诉我的指南,他说写文章一定要精练。
语文考了两个小时,我提前完成,感觉很顺利。中午回到小旅馆休息,等待下午考试。
下午考两门,历史和地理。历史是我的强项,我对历史有兴趣,展开试卷,看到的题目也都熟悉。
都是翦伯赞先生书里有的,以前也复习过。分数分配上,中国历史占98分,还有2分是世界历史题。
地理考试很有特色,简单但实用,于今也有借鉴价值。考铃摇动后,监考老师发卷子。一张纸,只在中间印着一幅中国地图。让考生在上面画陇海铁路的起止点,长江和黄河的路径图,标注中国四大米市,画出开滦煤矿和鞍山煤矿的具体位置。
这次高考复习,我基本没有温习地理课程,主要靠以前的知识积累。总算应付下来,但自知考得不好,估计及格就算不错了。
第一天考试结束,我感觉并不太难,也没多虑,一心想着第二天的考试。
第二天考政治。十个问答题,毫无意外地有“总路线”,这是我料到的。还有当年的政治时事,我迄今仍能列举出一些题目,如:公私合营是什么性质?人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生产力靠什么创造?……因为平时留心,经常听广播,自己感觉答得尚可。
晚上照例休息。
“爷爷积肥忙,为了千斤粮”
第三天是专业考试。
其他门类考生考好后,都回家去了,只有艺术类考生留下继续考试。
我进考场后,数了数摆放的画架,推算出来有46个人参加美术考试。还有考音乐和戏剧的,另辟考场,多少人不知道。
这时,在我身上,又发生了巧合的事情。
这年高考,艺术类考场设在金华二中,距离市区有5公里路程。为节省体力,集中精力,我决定乘车前往。进考场后,我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尊敬的劳坚清先生。此时,劳老师是这间美术考场的监考老师。意外重逢的喜悦和无比亲切的感觉瞬间涌上我心头。
劳老师也认出了我,同样意外和惊喜。他说:“你怎么不回我的信啊!叫你回来继续读书,我来资助你。信写了好几封,没有你的回音。”
我听了,既遗憾又感动。解释说,我那时别无选择,离开了家乡,去做铁匠,所以没能及时接到先生的来信。因为马上要考试,叙旧暂告一段落。
劳先生转换话题,关切地问:“你考什么?”
我答,自己报考浙江美院国画系。先生向我手中和随身的文具扫了一眼,说:“考国画,要用毛笔,不能用铅笔。”我当时就懵了,开考在即,没有文具像战士没带枪,怎么上战场。
劳先生劝我别着急,马上拿来全套绘画工具。我松了口气,感激先生待我的好,也庆幸考场遇到贵人。
临考前,劳先生又特意交代一句:“等会儿开考,问你要什么纸,记住你要宣纸,不是铅画纸。”
我很快明白劳老师的嘱咐。这个考场集中着金华当年所有美术考生,不光考国画,还有的考油画、版画和雕塑。
开考前,有老师问过一句“要什么纸?”我明确回答:“要宣纸。”
等考纸发下来,我看一眼,明白了。
每个考生在报考时,已经明确画种。对应的考试纸张,考前早已统一备好。发给我的宣纸上清清楚楚写着我的准考证编号。
这张考纸是国画考生唯一的画纸。油画考素描,画错了还可以擦掉修正,国画机会只有一次。每位考生面前一个画架,位置固定,彼此看不见。因为是高考,考场气氛紧张严肃。
监考老师三个人,劳老师是其一,另外两位来自浙江美院。这一年的高考,语文、政治、美术,凡是能主观表达的科目,都有“总路线”的身影。很快,考铃敲响,老师宣布专业考试题目:以“总路线”为题,创作一幅作品,表现形式不拘,要体现专业水平,要有创意。
我手里握着毛笔,马蹄表滴滴答答兀自前行。围绕创意构思,在我的心里渐渐显形。启发我思路的,仍是那位进修班的徐教授。我想起徐教授的话:“大繁至简,不要多画,画多了容易露出马脚。”
一个小时过去了,劳老师也走过来好几次,我才开始动笔,有把握了。
艺术源自生活,灵感来自家乡。我生活在农村,在这一年的高考中,无论我的语文作文,还是绘画创作,始终植根于我熟悉的环境、我生活的土壤。选题确定,我很为自己的创意欣喜。
我的创作习惯从高考那一天起步,贯穿整个艺术生涯。此后多年,每逢创作,我总在前期投入较多的精力,酝酿成熟才肯动笔。
现在,构思有了,我开始构图。画面上,拂晓时分,一位老农民,戴帽子,系围裙,穿布袜,低头捡粪。
这期间,劳先生又过来两次,看我动笔了,眉头开始舒展,等到慢慢看到画貌,才露出笑容。我端详了一下画面,又给捡粪老人身边补上一对嬉闹的小狗。画面立即鲜活生动起来,人和狗的呼应与互动,传递着生活的气息。
画毕,我环顾一下考场,发现很多埋头苦干的考生,仍旧是画笔不辍。我把注意力集中回自己的画面,在右上角写下点题的一句“爷爷积肥忙,为了千斤粮”。加了这一句,我基本可以保证是幅高分作品。有生活基础、有创意、专业能力也不差,还难得地做到了诗画结合。这样的作品,一般人很难在两个小时内拿出来。
完成这一切,距离考试结束还有一刻钟,我提前交了卷子。交卷的时候,正碰上劳老师的笑脸,或者说他摆好了笑脸等着我,传递鼓励和满意。我也笑了,知道自己专业考得不错。
下午接着考素描和文艺理论。有了上午的好势头,我在下午的考试中始终情绪饱满。对景写生的现场,中央摆放着一张乒乓球台子,这个台子就是舞台。上面安放着一只很大的缸。缸里种植的牵牛花已经攀援而出,花朵盛开。显而易见,这是一盆早就培养好,为考试准备的写生实景。
因为是写生,创意不是主要考点,但怎么能画得更出彩,我又想到徐教授的话。他说:“中国画的精髓是高度的概括提炼,传世的很多名画能做到小而精,以一当十,这是智慧。”
整个高考,徐教授如影随形,在很多重要节点上,他说过的话指引我做出正确选择。后来,当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他,以后的岁月中我也经常想起他,只是,再也没有关于他的消息。
时间容不得我多想,大致的构图在脑海里慢慢定型。牵牛花在乡间常见,姿态万千。我决定画两朵花,一朵正面饱满怒放,一朵侧面欣欣向荣,再配上四片叶子,主次分明,主宾错落,正侧呼应。之后画一枝竹子,牵牛花有了依附,看起来不会飘摇零落。最后,我再次发挥文学优势,写下两句诗“牵牛花开正及时,盛叶茂枝开遍地”。看着成品,我想到当初的志愿,考中文系或报美术院校。现在,画配上诗,我的文学造诣也有了用武之途。这幅写生,我画了半个小时,感觉既快又好。
整个高考的最后一门是文艺常识。我后来回顾这些题目,明白了出题者的意图。这些问题都是最基础的美术常识,这些知识不掌握,将来就算考取了,也很难听懂老师讲课,美术这条专业道路会走得非常辛苦,甚至有可能半途而废。
阿哥送来录取通知书
傍晚,我走出考场,高考结束了。
因为在考试中自我感觉良好,我的情绪轻松喜悦。考试完了,我带上东西,回老家胡塘下村,仍旧住在哥哥家。
回家路上,我病倒了,是中暑,其实是累过头了。备考期间,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复习又辛苦,夜以继日。刚进家门,我体力不支,扑倒在地。乡村医生给我刮痧,后母和嫂子照顾我。毕竟年轻,我很快就恢复了体力。
我又回到了往日的生活,一切如故。我惦念着要回义门重拾会计生涯。前后离开半个多月,又到了这个月做账的周期,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我不能停留,带上十斤大米,翻越一个山岭,返回义门。路上,我在姑妈家住了一晚。姑妈看我为考试熬得精瘦,炖鸡蛋给我吃,嘱咐我要休息好。姑妈的绍兴酒糠里有十块大洋,后来我上大学,需要花费,陆陆续续,每次两块,她都给了我。
回到义门后,我抓紧时间做账,出于两个考虑,一是如果我考取,离开时账目清楚,将来别人也好接任;另外就是,有了账目,就可以分东西,我也有份,读大学需要钱和物资。
一个月后,浙江美院的录取通知书来了。这一个月,我也养好了身体,否则身体垮下来,万事都成泡影。美院的通知书邮寄到胡塘下,我报考时的户口所在地,由阿哥送到义门。
阿哥还没进门,喜悦的声音已经将好消息送达。
他喊:“振郎,你考上了!现在好啦!我来接你回去,准备去读大学喽!”我说明天回去,手里的事情交接一下。其实,想到彻底离开,以后不会再有机会在义门做会计了,我突然依依不舍。
阿哥说:“今天就走!明天走,我住哪里?”我听从阿哥的要求,把账本交给嫂子的弟弟。他就在义门。这少年我已经培训过几次,事先也讲好,若我考上大学,他接替我。阿哥一根扁担,挑起我的被子和书籍走了。
离开前,我去和两个要好的乡亲惜别。结果风声传得快,大喇叭马上响起来,说胡振郎考上大学了!要离开我们义门村了!于是,更多的乡亲赶来,和我话别,恭喜我考上大学,说我是硬地开花!
画途追梦——《胡振郎口述历史》连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