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高空抛物的风险认知与预防
![]() |
未成年人高空抛物的风险认知与预防
窗台,本应是孩子观察世界的窗口,却因安全教育的缺失,成了“冒险乐园”。如何让未成年人理解“随手一抛”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家长、学校、社会如何合力筑起安全防线?本期《法治直通车》主要介绍未成年人高空抛物的风险认知与预防。
一、未成年人高空抛物“无恶意”,法律如何定性,责任主体如何界定?
法律不因“无知”或“无恶意”免责。《民法典》第1254条规定,高空抛物造成损害,侵权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如过失致人重伤、死亡罪等,侵权人将面临刑事处罚。
民事赔偿上,监护人无法自证尽责则全赔,学校未尽职责则承担补充责任,物业未履行义务需担责。刑事责任上,已满16周岁的,需对所有犯罪担责;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对部分重罪负责;不满14周岁不承担刑责,但民事赔偿不免。2019年7月2日贵阳10岁儿童抛掷灭火器致人死亡案中,王某某未达刑事责任年龄不担刑责,警方未立案。其监护人未尽充分监护职责,法院判决赔偿78万余元。
二、未成年人对高空抛物有哪些常见认知误区?
1.“东西轻,不会伤人”,但重量与高度叠加,轻物可变凶器。2021年,某地一名8岁男孩从6楼抛下空易拉罐,砸中路人头部,导致路人脑震荡。最终,监护人赔偿8万元。
2.“只抛一次,没关系”,但法律对风险判断基于“行为本身的危险性”。2019年,广州某小区,一名儿童从35楼阳台抛下一瓶矿泉水,导致路人庾某惊吓摔倒,构成十级伤残。儿童家长被判赔偿医疗费、残疾赔偿金等共计9万余元。
3.“楼下没人,安全”,但公共区域安全不容“概率判断”。2024年8月10日,长沙某小区两名儿童在33层楼顶抛掷砖块,导致一辆汽车玻璃破损及护栏损坏。砖块系业主遗留的晾衣架固定材料。涉事儿童家长随后向车主致歉并达成赔偿协议,警方介入处理。
三、预防未成年人高空抛物,各方能做什么?
家庭:创新教育+立规奖惩。家长与孩子一起看新闻、做鸡蛋坠落实验,增强孩子的意识;设“安全角”模拟抛物,让孩子感受冲击力;制定“家庭安全公约”,明确“窗台三不准”,设奖惩强化安全与规则意识。
学校:法治教学+应急预防。学校将高空抛物知识纳入法治课,邀法律人士讲案例、组织模拟法庭;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教学生躲避、救助、留证;心理老师疏导有抛物倾向的学生,从源头预防。
社会:科技监管+宣传震慑。推广“高空抛物监控系统”,AI识别报警;在小区内安装防护网、设警示标识;多形式普及法律后果,鼓励监督,设监督岗;对抛物行为“零容忍”,即使未造成损害,也应通过批评教育、社区服务等方式让肇事者承担后果,形成震慑。
拒绝高空抛物意义重大,这既是对法律的敬畏,更是对生命的尊重。我们需从家庭、校园等源头抓起,多方携手,共同守护头顶安全,筑牢公共安全防线。
通讯员 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