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富民强邦 永续辉煌
胡公故事(一)
![]() |
![]() |
![]() |
![]() |
![]() |
![]() |
![]() |
![]() |
![]() |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富民强邦 永续辉煌
胡公故事(一)
胡联章 著
《胡公故事》 按语:
心中无民莫为官。怎样汲取胡公(胡则)等古代先贤的做人之德、为官之道,促进党员干部、有识之士在思想上更好地解决“不忘初心、牢记宗旨,以政为德、以民为本”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早有明确指示并率先垂范。22年前,习近平来到永康方岩胡公祠考察,他说:“我在宁德当书记的时候,向干部们提出来的号召就是‘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我把它作为我的座右铭。”从胡公祠出来,走在天街上,习近平循循善诱:“胡公主张‘睦邻怀远’,我们今天强调对外合作;胡公要求‘减免丁钱’,我们现在主张减轻农民负担。胡公身上体现了恪尽职守、为民尽心竭力的为政理念,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所以现在老百姓还一直记着他……”(摘自《人民日报》2025年7月28日1版刊登的《文化是灵魂——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那么,1000多年前北宋清官、永康人胡则,又是怎样“为官为人堪楷模,好仁好义泽黎民”而受历史称道、百姓称神的呢?胡公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公书院院长胡联章著作《胡公故事》,无疑是了解胡公、认识胡公的一个视窗、一面镜鉴;这也是胡联章累年研学所著《大宋胡公》(46万字)、《寻踪胡公》(41万字)、所整理《胡则集》(26万字)等典籍传说的整合浓缩与提炼再塑,言简意赅,易读好记,本报特予刊载,以飨读者(全文有26则故事,分五期刊发)。
应氏梦瑞
一、胡则降生
联曰:库川云瑞布奇彩,胡府家祥毓俊才。
浙中永康库川,东接清奇画眉岩,西濒灵韵双津水,南望神秀方岩山、公婆岩,北倚祥瑞卧龙岗。此地风云际会,钟灵毓秀。
宋乾德元年(963年)八月十三,库川农夫胡承师正在田间劳作。偶一抬头,忽见家宅上空祥云缭绕,五彩绚烂。他心中一惊,辍耕伫立,凝神观望。正惊异间,一邻人疾奔而来,遥呼:“承师!你家娘子生了!”承师闻言大喜过望,不及携农具,便疾奔归家。
原来,其妻应氏先前曾梦观音送子。她日夜祈盼此子平安降生。是日,应氏忽感腹痛,如厕时竟顺利诞下一子。这呱呱坠地的婴儿,便是日后名垂青史的胡公——胡则。库川上空的祥云,恰似预兆其一生不凡,终将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二、透关萌志
联曰:透关远眺萌奇志,胸次高吟逸壮心。
永康方岩山,石峰拔地,壁立如削,直插云天;飞瀑垂练,鬼斧神工,丹霞如画。此山乃胡则发祥之地,孕奇蓄秀,魅力无穷。
十岁那年,胡则随父母往方岩山大悲寺谢恩还愿。沿山径徐行,他雀跃如小鹿,目若朗星,顾盼间尽览新奇。行途中,忽逢鹤发翁。翁含笑递与山鸡:此物赠汝,愿福泽绵长。复赠古籍:愿此书励尔青云之志。继而口授圣贤箴言。胡则欣然受赠,铭感于心。
及至方岩透关(天门),胡则凭栏远眺。时天高云淡,苍鹰展翅长空。其胸中豪情激荡,暗誓:必当勤学奋进,不负此世今生!
仙翁馈赠
吾欲读书
三、紫霄绮霞
联曰:紫霄晓露听书韵,稚子丹心向学林。
永康诸应(芝英),灵溪潺潺,芝兰溢香,古朴清幽,宛如桃源。此地乃胡则外祖父家,每至必欢欣雀跃。
在外祖父家畔,胡则最喜溪中捉鱼虾。常挽裤赤足,踏波逐鳞,水花飞溅。偶有所获,便高兴不已,尽得野趣之乐。其最爱外祖母所制麦饼:面团擀作薄饼,炭火慢焙,香飘四溢。胡则每食皆甘之如饴,那醇厚滋味,终成童年最甘美之忆。夜色阑珊,他常依偎外祖父膝下,听述古老传说。故事恍若有灵,引其入奇幻之境,沉醉而忘眠。
一日拂晓,外祖母晨起烤饼,不见胡则于榻,心甚忧之:“莫非又往溪边?近日溪水暴涨,险莫大焉!”外祖父急出寻觅,行至紫霄观侧,忽闻琅琅书声。近观之,小胡则正趴在窗前,凝神谛听。见外祖父至,一跃入怀,目光灼灼言:“吾欲读书!”
围炉夜读
四、行担薪火
联曰:学艺求师思不尽,添薪燃火照长明。
胡则出身寒微,年少便“从师学艺,出外就傅”。肩挑生计重担,然稍得闲暇,必捧书苦读。其志弥坚,誓以勤学改易命运。
夜深人静,胡则倚担旁,就炉中微光凝神攻读。间或添薪续火,唯愿炉火长明,照亮字里行间。一日清晨,师父起床,见胡则怀卷沉睡,担内薪炭已尽,晨炊无着。师父虽责其忘时,更怜其勤苦,深为其好学不倦而欣慰。
辞艺向学
峰顶潜修
五、峰顶磬韵
联曰:绝顶磬音凝慧悟,锦程捷报炳文光。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十六岁的胡则逢人生转机。是年吴越归宋,科举广开。他毅然辞师归里,潜心求学,胸怀青云之志。
归乡后,胡则于库川私塾发蒙,继入五峰石室、婺州九峰深造;后寓方岩峰顶,潜心精研。得经史典籍,日夜攻读不辍。峰巅清越磬音,时伴其沉思悟道。经年勤学,识养日进,品誉日隆。年二十六,作《别方岩》诗,遂下山赴京应试。翌年(宋端拱二年,即989年)三月,金榜题名,荣膺永康首位进士,开宋代八婺科第之先河。
六、太宗赐名
联曰:御笔易名垂典范,丹心秉志耀青编。
胡则生于茅房,祖父为其取名“厕”。虽家境贫寒,家人仍寄望他胸怀壮志,日后能有所建树。他27岁高中进士,临轩唱名时,宋太宗见其名“厕”,遂御笔去“厂”留“则”,亲赐新名,希冀其“为人守准则,为官持原则,功名千秋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胡则欣然而赋《及第》诗,尽抒豪情: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
荣归故里之日,永康城万人空巷,“小花桥畔人人爱”,欢庆祝贺,传唱不绝,乡邻共庆邑中出此栋梁。胡则望着欢腾的场景,愈发坚定了《及第》诗中“一带清风雨露随”的誓言,立志以清正之心为官,以雨露之恩泽民。自此,他踏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仕途征程。(待续)
御笔赐名
乡梓同庆
清风启程
(图片均由AI生成,仅供参考)
胡公文化 总第181期 主办:胡公文化研究会 胡公书院 主编:胡联章 支持:古山镇党委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