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时政·要闻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充值相关法律法规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充值相关法律法规

  在移动互联网深度渗透日常生活的今天,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游戏已成为社会常态。但与之相伴的,是部分未成年人绕过监管进行大额游戏充值,由此造成家庭经济损失的案例屡屡发生。本期《法治直通车》结合实际案例,解读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充值背后的法律法规。

  一、典型案例引发社会关注

  2025年,湖南益阳法院审结的一起案件引发广泛关注:13岁的小涵在未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短短数日内向某游戏平台累计充值6万余元。这一案件的判决结果,让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的法律边界展开热烈讨论。

  《民法典》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独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需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后方能生效。法院审理认为,小涵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单笔超过50元的充值行为,与其年龄、智力水平不相适应,且该行为未得到监护人追认。最终,法院判定充值合同无效,游戏平台需退还59998.2元。这一判决展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财产权益的特殊保护——通过“效力待定”制度,防止未成年人因认知局限陷入非理性消费。

  二、网络平台需严守相关条例

  《民法典》为此类纠纷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从平台责任角度作出更细致的规定。该条例要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严格落实实名认证、消费限制等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平台仍存在诸多漏洞。因未有效识别未成年人身份,游戏公司被判退还部分充值款项的案例并不鲜见。

  一些面向低龄儿童的游戏,通过“满赠”“盲盒”等营销模式诱导高额充值,甚至未设置未成年人模式,这直接违反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合理限制单次及单日消费数额”的规定。

  三、家长应履行监护责任

  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对孩子的网络行为负有首要责任。湖南益阳的这起案件中,法院明确指出,家长应加强账户管理、提升孩子的网络素养,避免因自身疏忽导致财产损失。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由于网络知识欠缺或监管意识薄弱,未能妥善设置支付密码、开启青少年模式,甚至主动向孩子透露支付信息,这在客观上为未成年人的充值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纠纷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数字时代未成年人保护的共同课题。只有法律的刚性约束、平台的技术升级与家庭的监管到位形成强大合力,才能筑牢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的安全屏障,让技术进步真正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通讯员 方烁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时政·要闻 00002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充值相关法律法规 2025-07-18 永康日报2025-07-1800014;永康日报2025-07-1800015;永康日报2025-07-1800016 2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