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胡公文化

在历史深处探寻胡公文化的精神原乡

——读胡联章《寻踪胡公》所联想之点滴

  在历史深处探寻胡公文化的精神原乡——读胡联章《寻踪胡公》所联想之点滴

  □陈公炎

  在八婺大地层峦叠嶂的怀抱中,于婺江千年不息的吟唱里,一本由胡联章精心编著的《寻踪胡公》,正以文化重典之姿叩击着时代的心弦。这部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以皇皇41万字织就锦绣长卷,以清新的笔触生动地描述了北宋名臣胡则(胡公)在历史天空里、在百姓心目中的伟岸形象。

  (一)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的科举春榜,注定要在八婺文明史上镌刻下永恒印记——来自永康方岩之邻库川的寒门子弟胡则,以破竹之势蟾宫折桂,成为宋代八婺大地首位进士及第者。《寻踪胡公》载述,这位日后官至计相的传奇人物,用如椽巨笔在婺州大地写下跨越千年的文明注脚:从义乌上清禅寺的敕赐额文,到东阳法轮院的传世院记;从浦江龙德寺塔的飞檐铜铃,到武义陈氏墓园的志铭石勒,每一处遗迹都凝结着胡公与故土的血脉情缘。尤其当我们的目光掠过金华兰溪门斑驳的麻石巷道,仿佛仍能窥见其岳丈陈氏医馆“施药济贫”的杏林遗风——这不仅是胡陈两姓的姻亲见证,更是士人精神与医者仁心的完美交融。这些散落在北纬29度线上的文明坐标,恰似夜空中明亮的北斗七星,将胡公精神永恒定格在神州大地的苍穹之上,成为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指引。

  这正是《寻踪胡公》(及编著者的其他相关力作),为我们再次开启了探寻胡公文化的大门。本书通过编著者与胡公文化同仁多年探源、深度挖掘所得的墓志铭、国史方志、胡公庙宇身世与民间传说的大量资讯相互印证,精心勾勒出一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立体、丰满的胡公形象,令人敬仰!

  明道元年(1032年)的工部官邸,一卷字字泣血的《奏免身丁钱疏》正在烛火中诞生。时任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的胡则,已届古稀之年,面对江南灾区“户有三丁则毙其一”的惨状,以“宁触天威,不负苍生”的赤胆,将吴越国沿袭的苛政真相直呈天听。在明万历《金华府志》的免税田册中,有个惊人的数字:胡则奏免的税额相当于当时金华府全年茶税总额的72%。这种“舍官身为百姓”的政治勇气,得到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文正公集》有言:“胡公之政,如春风解冻,虽严冬犹存暖意”。而金华市档案馆馆藏的清代《丁口黄册》残卷则载:宋明道年间新生儿的命名中出现大量“则”字偏旁的名字。此乃民心最质朴的写照。因此,在宋人笔记中因身丁钱而“弃养甚至溺死男婴”的冰冷记载,在衢婺民间化作“胡公送子”的温暖传说——至今方岩山、金华山等多地胡公庙宇及其香火长盛不衰就是明证。

  胡则曾两次主政杭州,首次于天圣四年(1026年),时年64岁;第二次于明道二年(1033年),时年71岁。针对杭州水患问题,他在首次任期内主持修筑钱塘江海塘与疏浚运河以御潮灾水患;第二次任期内统筹西湖水系治理,整修宝石山至涌金门闸渠体系。其构建的“江防湖治”双轨模式,为60余年后苏轼全面疏浚西湖奠定了工程基础,形成宋代江南水利治理的接力范式。

  (二)

  《寻踪胡公》深刻揭示:胡公文化宛若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其蕴含的改革智慧与家国情怀在历史长河中愈发璀璨。

  天圣八年(1030年),时任三司使(计相)的胡则,凭借其卓越的见识和为国为民的坚贞,主导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盐法改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官管商销”的全新制度,即官府掌控盐源与基准价,而商人则凭借盐引进行运输分销。这一具有前瞻性的改革,较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早了13年,比王安石的市易法更是早了42年。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中收录的《天圣盐法条制》记载:“凡盐之入官,每席给钱二千,商贾输钱六百领券,听往旁郡贩鬻”。这种巧妙引入市场机制的智慧举措,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更为百姓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在那传统观念如磐石般坚固的时代,胡则果敢地冲破“重农抑商”的陈旧枷锁,改盐政为史无前例的“官管商销”,此举恰似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掀起层层波澜。

  与此同时,胡则还提出“士农工商,各勤生业”的先进主张,这并非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与社会治理思路。其深远影响不断延续,为后来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珍贵的思想源泉与实践范例,对100多年后浙东学派的兴起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启蒙作用。另外,胡公推行的盐引制度,与同时代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苏克制度”形成了东西方商业管理的有趣对照。日本学者斯波义信在《宋代商业史研究》中特别论及此比较研究的重要价值,这不仅拓宽了我们对胡公文化的研究视野,也让我们看到胡公文化在世界文明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范仲淹在《范文正公集》中对胡则有如此的评价:“胡公之为政,急吏宽民,有古良吏风。”这无疑是对胡则盐政改革等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与有力见证。寥寥数语,生动勾勒出胡公在为政过程中秉持的仁爱、公正与睿智,凸显了他作为一名优秀官员的高尚品德与杰出才能。

  我在翻阅《寻踪胡公》“改革盐法”章节时尤为感慨:一千多年前,胡公就能巧妙地将那只“看不见的手”引入封建经济体系之中,这充分展示了他卓越的改革智慧,让我们看到他对经济规律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其改革智慧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在市场经济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后世不断汲取养分的智慧宝库。

  《寻踪胡公》中关于胡公“兴学启后”的章节也很耐人寻味。在永康胡氏宗祠那斑驳的木牍上,“读书至乐,教子至要”八个朱漆大字,历经风雨侵蚀,依然熠熠生辉。《寻踪胡公》以独特的人类学视角,深入解构胡氏家训,为我们揭示出这个绵延三十余代的江南望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密码。从“以德正心”的修身哲学,领悟到胡氏家族对个人品德修养的严格要求;从“以义济世”的处世之道,感受到胡氏家族成员心怀天下的广阔胸怀;从“兄弟共砚”的家学传承,体会到家族对知识传承与教育的重视;从“闺阁课子”的母教典范,看到胡氏家族中女性在教育后代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系列丰富而深刻的家训内容,共同构建起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完整谱系,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提供了珍贵样本。

  宝元二年(1039年),胡则在杭州溘然长逝,享年77岁。天子悼之,进一子官,并在杭州西湖龙井源敕地51亩建胡公墓,范仲淹作祭文与墓志铭。胡则出身寒素而不忘初心,立志高远,以其卓越的见识和无限的忠诚,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一生,是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谋强大的一生,是在历史舞台上书写传奇的一生。

  (三)

  《寻踪胡公》编著者、永康胡公文化团队领军人胡联章,是胡公的后裔,对胡公文化有着深厚情感与执着追寻。他曾在金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多年,后返回家乡在永康市政府任职。在胡公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胡联章及其团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胡联章务实创新,带领团队开展了胡公文化“六个一”活动,包括探一条古道、聚一泓智源、讲一个故事、修一套典籍、促一批基地、举一支火炬。

  他们的胡公文化探源行动已经持续了30次,至今仍在继续。胡联章还亲自开办胡公故事讲座,从永康讲到金华,从浙中讲到省城,并走进首都,至今已有180余场。他深耕精耘,撰写出版了包括《胡公传奇》《大宋胡公》《胡则集》和《寻踪胡公》在内的系列图书,展现了其胡公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深切情怀。胡联章的努力得到了高度认可,他主笔的《官德文化的闪烁之星——胡公文化基因掠影》,荣获2022年浙江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短视频大赛“最佳人气奖”;他的著作《大宋胡公》,被浙江省纪委、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评为2023年度浙江省廉洁文化优秀理论成果,全省仅三部著作入选,是金华市的唯一入选作品。按胡联章原著所编剧,并以胡联章为总顾问的胡公故事短电影《睦邻怀远》,荣获2024年举办的第21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文化传承短片提名奖,胡公文化走向世界初露端倪。

  胡公文化是金华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浙江,多个地级市都发现有胡公文化信仰场所,金华市经省有关方面登记的胡公庙宇就有100多座,香火旺盛。方岩胡公庙会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也是江南地区最大的文化庙会,充分证明了胡公文化在民间的深厚根基和广泛影响力。如今,“弘扬胡公精神,致力为民造福”正在金华及更多的地方成为风尚。

  《寻踪胡公》以田野笔记的文法,展现了胡公文化传统祭祀与廉政教育、民俗活动与文旅融合、地方信仰与国际文化交流的联接与跨越。当我们翻开这部人文长卷,触摸的不仅是千年前的宦海沉浮,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一大精神密码,也印证着胡公文化正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胡公文化精神一定会继续发出光和热。

  (作者系浙江省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机关党委书记,浙江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金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金华市第四届决咨委委员,著有《血写的忠诚》等)

  在诸暨寻访交流胡公文化

  在北京寻访交流胡公文化

  《寻踪胡公》封面

  胡公文化   总第179期   主办:胡公文化研究会 胡公书院   主编:胡联章   支持:古山镇党委政府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胡公文化 00005 在历史深处探寻胡公文化的精神原乡 2025-07-15 永康日报2025-07-1500006;永康日报2025-07-1500007;永康日报2025-07-1500008;永康日报2025-07-1500009;永康日报2025-07-1500010;永康日报2025-07-1500011;永康日报2025-07-1500012;永康日报2025-07-1500013;永康日报2025-07-1500014;永康日报2025-07-1500015 2 2025年07月15日 星期二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